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史 張江華 978752110421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藏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954
商品編號: 978752110421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史
ISBN:9787521104219
出版社:中國藏學
著編譯者:張江華
頁數:60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724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張江華先生曾多次進藏就各地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熟悉有關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的藏漢文歷史文獻、檔案等。本書基於作者多年的研究積累,對西藏封建農奴社會的萌芽、形成、發展和衰亡的演變過程進行了深入闡釋和解析,從7世紀西藏封建農奴社會的萌芽,一直寫到20世紀前期的西藏社會,時間歷史跨度達千年之久,使我們對封建農奴制度作為突破奴隸制的革命性成果到近現代成為約束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的歷史有了全面的認識。 作者對元朝以來中央王朝對西藏的治理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制度及其特徵,既是西藏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央王朝不斷塑造的結果,西藏社會的「獨特性」是置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統一性」之下的,這是過去學界很少關注的視角。他在充分發掘各類土地文書、歷史檔案等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作為封建農奴制社會基礎的莊園經濟,詳細分析了土地的分配、莊園的形成、谿卡的管理、政府租稅以及各階層生存狀況,深刻揭示了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尖銳的階級壓迫和走向滅亡的歷史必然性,從莊園經濟運行發現其內在的難以克服的矛盾,揭示了封建農奴制必然衰亡的歷史宿命。 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是中國藏學界有關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研究的最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張江華,1941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1964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因故肄業留所工作。長期從事藏學兼影視人類學研究,研究員。主編、獨著或合著有關藏族的著作、論文多部(篇)。主編《門巴族封建農奴社會》《影視人類學概論》。論文《輯藏安邊的綱領——乾隆御制喇嘛說碑文讀後》一文,先收入《清代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治理與活佛轉世制度史料彙集》,再選入北京市民族古籍書目《乾隆御筆喇嘛說》一書。《從國際人權文書看西藏廢除農奴制度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獲首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此外,《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形態》(參与)、《西藏人權研究》(合著)和《西藏紀游》(合作,古籍整理),均獲得不同級別獎項。參与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影視人類學學科建設,主持或合作拍攝了藏族等民族的人類學影片20多部(集)。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西藏封建農奴社會的萌芽
第一節 吐蕃政權的建立和社會性質
第二節 吐蕃奴隸制社會裡的封建因素——隸農的出現
第三節 從吐蕃「大事記」看封建經濟制度的萌芽
第四節 吐蕃在武力擴張中所受中原封建經濟制度的影響
第五節 吐蕃文化中體現的封建因素
第二章 封建農奴制的形成——領主和谿卡的出現
第一節 吐蕃王室和大臣後裔是封建領主的來源之一
第二節 僧俗封建領主的形成和寺院谿卡的出現
第三節 農奴制度的形成與中原、西歐的比較
第四節 藏傳佛教與農奴制的結合及與西歐中世紀宗教的比較
第三章 元朝的治理促成西藏第一個農奴制政教合一政權建立
第一節 西藏正式納入元朝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
第二節 設官授職和完善薩迦政權
第三節 喇嘛特權階級的形成
第四節 建立驛站和適應農奴制社會特點的流官制度雛形
第四章 薩迦政權時期封建農奴制度的發展
第一節 各級領主的土地分封和「宗」的行政制度的出現
第二節 領主夏魯家族對年楚河流域的開發
第三節 江孜政教體系的形成和帕里江孜兩宗的建立
第四節 后藏領主達那宗巴南傑林巴絳巴和洛巴的形成
第五章 農奴制的發展——第二個政教合一政權形成
第一節 絳曲堅贊與各地方勢力的鬥爭和帕木竹巴政權的建立
第二節 絳曲堅贊的施政
第三節 帕木竹巴政權的衰敗
第四節 帕木竹巴政權的異己力量——仁蚌巴
第六章 明朝對帕木竹巴時期西藏的施政
第一節 明朝治理西藏的政治措施
第二節 明朝治理西藏的經濟措施
第七章 帕木竹巴政權時期西藏封建領主的割據
第一節 拉薩河流域的諸領主
第二節 雅魯藏布江流域的領主
第三節 領主拉加里——自成體系的封建農奴制「小王國」
第八章 甘丹頗章政權的建立和西藏農奴制社會的鼎盛時期
第一節 格魯派的誕生和達賴喇嘛轉世系統的形成
第二節 格魯派寺院領主政權的形成
第三節清廷對五世達賴喇嘛的冊封和甘丹頗章 政權的完善
第四節 格魯派寺院領主集團政治經濟實力的膨脹
第五節 格魯派寺院領主集團的專權
第六節 布達拉宮建成的象徵意義
第九章 清朝對西藏農奴制政治制度的全面改造
第一節 蒙古汗王在藏勢力的結束
第二節 噶倫制及郡王制的設立
第三節 清廷在藏軍事行動和西藏地方武裝
第四節 加強對西藏的施政力度——委派駐藏大臣
第五節 政教合一的新形式——噶廈
第六節朝廷對西藏施政的法制化——《欽定藏內善後章 程
二十九條》的制定
第七節 農奴制基層行政機關——宗政府的整頓和建設
第十章 清朝在西藏的軍事措施和對后藏、昌都的分別施政
第一節 駐藏清軍的布防和對藏軍的改造
第二節 劃定后藏班禪系統領地
第三節 朝廷直接管理昌都地區寺院領主
第四節 昌都地區24宗和金沙江東康區的施政方式
第五節 蜀地進藏交通樞紐昌都和沿線的塘站建設
第十一章 駐藏大臣開展的社會調查和實施的濟困扶貧措施
第一節 農奴制度下的生產水平、賦稅狀況和官方支出
第二節 政府所屬谿卡農奴所受的超經濟盤剝
第三節 農奴的艱難生活和駐藏大臣的救濟減稅措施(一)
第四節 農奴的艱難生活和駐藏大臣的救濟減稅措施(二)
第十二章 農奴社會的經濟危機和土地稅制整頓
第一節 1830年《鐵虎清冊》產生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鐵虎年普查土地的組織和若干規定
第三節 寺院及前藏土地清理和賦稅狀況示例
第四節 后藏土地清理和賦稅狀況示例
第五節 鐵虎年土地和賦稅清理的成果和重要意義
第十三章 貴族特權階級的形成
第一節 西藏貴族的一般狀況
第二節 貴族的仕途、等級
第三節 貴族堯豁家族的形成
第十四章 三大領主對西藏財富的佔有
第一節 三大領主的土地佔有和噶廈政府的財政狀況
第二節 寺院領主的不同類型和獲利途徑
第三節 寺院領主的另一種類型——活佛的個人財產
第十五章 西藏谿卡的歷史面貌
第一節 谿卡與村落
第二節 歷史上農村谿卡的面貌(前藏)
第三節 歷史上農村谿卡的面貌(后藏)
第十六章 西藏農奴各階層的狀況
第一節 西藏農奴社會中的差巴階層
第二節 農奴階層中的堆窮和協韜
第十七章 谿卡土地的經營和管理
第一節 土地經營的類型和多種租佃形式
第二節 谿卡的整體包租和大地產分散經營
第三節 谿卡的管理
第四節 封建意識形態是領主階級鞏固統治的穩定劑
第五節 對農奴的人身奴役和嚴刑威懾
第十八章 農奴制度下藏北牧區的社會和經濟制度
第一節 藏北地區的歷史概況
第二節 牧區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階級階層
第三節 草場租、畜租和畜牧稅
第四節 藏北的商業貿易和湖鹽運輸
第十九章 封建農奴社會的政治危機
第一節 攝政與噶廈的權力之爭
第二節 外敵侵略加劇
第二十章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社會改良措施
第一節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施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