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一個不知名的小鎮,在民族危亡之際,站在了歷史舞台的中央。 抗戰時期,只用在信封上書「中國李庄」四字,便可將信件寄到李庄。作為四大文化抗戰中心之一,李庄這個不起眼的小鎮,在民族危亡之際,卻成為世界的焦點。 2 背負民族傳承,豈有窮途之哭。 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成眾多大師級學者,在艱難歲月堅守對民族的忠誠,以書生的方式參与抗戰。 3 群星璀璨,近代學人不期的命運交集。 這些不同領域的大師,在李庄相聚,填補了諸多中國學術的空白。如果沒有他們,如果沒有李庄,中國現代學術史會有多大一片空白! 4 2004年,一部《發現李庄》讓李莊重回大眾視野。近二十年來,岱峻又結合大量的採訪記錄、田野調查記錄、文獻資料,對《發現李庄》進行了升級,是「歷經數年的重新寫作」。內容簡介
寂寂無名的李庄在抗戰時期安放了一張書桌,讓它在這段歷史的切片中群星閃爍,與成都、昆明、重慶齊名。《發現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戰時期學人顛沛流離又壯懷激烈的歲月。用舊照片、檔案、史料、書信講述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大地測量組等機構的戰時往事,追憶傅斯年、陶孟和、李濟、梁思成等學者大師在民族存亡之際的勇毅與溫情。 《發現李庄:一本戰時風雅箋》收錄眾多流寓李庄學人的詩詞書信,講述學人點點筆墨之中的故事。如陳寅恪與史語所陳槃、勞榦等人以詩唱和,董作賓《香樟集(栗峰謠)》、李約瑟《憶李庄》、費正清《李庄之行》,再如語言學家李方桂母親、清廷畫師李瑞韶寫意小品、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水粉畫、龐薰琹的貴州苗民圖等一件件不凡的平凡事、一頁頁泛黃的信箋紙、一幅幅珍貴的圖片,大量資料首度面世,再現另一個維度的真實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