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中的中國-尾崎秀實文選 (精) (日)尾崎秀實 978710807560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10807560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暴風雨中的中國-尾崎秀實文選 (精)
ISBN:9787108075604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日)尾崎秀實
頁數:42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44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尾崎秀實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同時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他還被賦予了多重的身份,如傑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乃至憂國憂民的民主主義志士和國際共產主義者等。1944 年,年僅43歲的尾崎秀實被日本法西斯處以絞刑,這更使他在「二戰」后成為一個反戰、革命的世紀傳奇。這種傳奇性甚至超出了歷史和思想學理層面,而在大眾傳播領域一再得到重述,但大眾層面的敘述又始終泥沙俱下。尾崎秀實這一歷史人物,尤其是他作為20世紀中國社會革命和民族解放鬥爭的真誠理解者,以及帝國主義批判者和亞洲民族平等聯合之倡導者的形象,在紛繁複雜的傳記史料和研究文獻中尚未得到清晰刻畫。
從某種意義上講,尾崎秀實也是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因此我們重新整理他生前的著作,並在20世紀劇烈變動的世界史語境下加以解讀,力圖從思想和學理層面開掘其卓越的中國論遺產。這是我們編選、出版這部《暴風雨中的中國》的初衷。
本書篇目的編排以原作發表或寫作時間為序,內容涉及抗日戰爭,中日關係的解決之道,如何建設亞洲社會主義圈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等,力求以編年的方式呈現這些具有歷史文獻意義的文字。

作者簡介
尾崎秀實(1901—1944),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傑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負有盛名的民主主義志士和國際共產主義者。曾任《朝日新聞》駐上海特派員,與魯迅、夏衍等左翼文化人士多有交往。43歲時被日本法西斯處以絞刑,使其在「二戰」后成為一個反戰、革命的世紀傳奇。有《尾崎秀實著作集》(全5 卷)。
張秀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博士,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日語系講師。
趙京華,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2004年以來,先後在日本琦玉大學、愛知大學、東京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訪問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後現代與知識左翼》《中日間的思想》《活在日本的魯迅》等。三聯書店「20 世紀日本思想」叢書總策劃。

目錄
第一部 暴風雨中的中國
共產軍西移與今後的中國局勢
北方中國問題的重要性
列強在中國的角逐
張學良政變的意義
「防共」與中國的國際關係
「西安事變」之後的新形勢
東亞的戰爭危機
轉折期中國的基本問題
中國果真會「赤化」嗎?
南京政府與中國共產黨
第二部 戰時中國及亞洲觀察
南京政府論
中國的進路
國共兩黨合作的未來
日中事變第三期
武漢會戰之後
「東亞協同體」的理念及其成立的客觀基礎
東亞局勢的暫時停滯與新的發展預測
「東亞共榮圈」根底里橫亘著的重要問題
蘊含轉機的國際形勢與東亞
第三部 現代中國論
自序
緒言
一 中國社會的兩大特徵
二 中國社會複雜性的根據
三 中國社會與歷史停滯性
四 中國歷史的劃分
五 歷史的制約與現代中國
六 現代中國的獨特形態、封建諸要素的濃厚殘餘
七 中國與列強資本
八 民族運動的特質
九 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
十 變動中的中國
附錄 尾崎秀實生平年表
解說 社會革命與亞洲改造的大視野——尾崎秀實的現代中國論
編譯後記

精彩書摘
「西安事變」之後的新形勢
(節選)

去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西安發動的事變足以震驚世界。張學良坐擁西北15萬大軍,當時是「討伐」共產軍的負責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監禁了蔣介石—蔣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乃事實上的中國獨裁頭目,所以這是一個大問題。當時萬一有什麼差錯,中國很可能會發生大混亂。
然而事件的結局也如眾所周知的那樣,已然告一段落。
南京政府多年打著「建設統一國家」的旗號,這與在列強壓迫下日益增強的民族國家意識的昂揚相符合,民眾支持南京政府此一政策的氛圍也相當濃厚,這是毫無疑問的。
今年夏天西南派的討蔣陣營也打出了「抗日」的大旗,但被南京的「統一」口號挫敗。對於張學良的這次企圖,一般認為中央的統一不至於受到根本的影響,但可能遭到破壞的看法很是強烈,因此憎恨張學良之行動的氣氛成為主流,而且各地方實力人士與張學良產生共鳴的不多。結果,「西安事變」只能以失敗告終,即南京政府在16日任命何應欽為討伐總司令,開始正式向張學良發出征討。與此同時,讓陝西出身的元老於右任宣撫西北軍民。
此外,英國人端納和宋子文等往返于西安、南京之間,為達成妥協努力斡旋。端納以個人身份擔任蔣介石顧問,他也曾是張學良的顧問,而宋子文與張學良亦關係密切,現任中國銀行董事長。
17 日恢復自由的蔣鼎文從西安回到南京,把蔣介石親筆信交給何應欽、宋美齡。
宋子文19 日從南京飛到洛陽,20 日飛往西安,得到張學良的迎接,也見到了蔣介石。在協議的基礎上他於21 日返回南京,又在22 日陪同宋美齡夫人再次飛抵西安,結果局面迅速轉變。25 日蔣介石夫婦乘飛機回到洛陽,次日抵達南京。而當事人張學良居然也來到南京,接受中央的處分。29 日的中央常務會議、中央政治會議則做出以下三項決議。一是定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2 月15日召開第三次中央全體會議,討論張學良主張的政治意見並做出是否採納的決議。二是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懲。三是中止討伐軍的進攻。
軍事委員會的特別軍法會議31 日宣布,判處張學良十年徒刑,剝奪公職五年。轉年1月4日經特赦免除其十年徒刑。(附記:關於公職剝奪雖沒有公布,但我認為應該撤銷了。)
為救出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與張學良達成的妥協條件,雖沒有正式公布,但我相信他們將努力滿足張學良提出的政治條件,此外東北軍有望維持現狀,而1000 萬元的軍費也已確實交付給張學良軍和楊虎城軍。

張學良、楊虎城究竟是作為抗日人民陣線派的政治家自覺發起事變的,還是僅將之作為軍閥迂迴的手段而借用了「停止內戰,立即抗日」的旗號?對此兩種推測均有。也有說法認為,張學良聽從南京的旨意是被部下所逼而自己失去了立錐之地,故想乘機逃出。
但是,他對自己的政治立場的正確仍然有充分的信心。在軍法會審時,由宋子文陪同出庭的他明確地回應道:「對長官蔣介石及各位要人採取監禁的手段自然不對,但堅信自己所懷抱的政治意見出於至誠愛國,沒有什麼錯誤。」
我們已經看到,南京政府標榜國內統一與建設的口號獲得了民眾支持,此項運動的領導者蔣介石遭逮捕,則張學良被視為統一的破壞者而遭到指責。但是,若認為張學良之舉全然沒有得到民眾的支持,那也是誤判。
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國內大多反對以武力討伐張學良。南京政府採取包圍的態勢卻沒有發起進攻,其原因在於不僅考慮到蔣介石的生命安全,還因為南京政府內部亦有不少人贊同張學良的政治主張。地方實力派中如廣西派就敢於表明支持張學良,此外宋哲元、韓復榘等亦明確反對內戰。當然這其中有複雜的動機,但需要了解,正因為有民眾支持西北派的主張,所以南京政府才這樣行動。據報道,目前北平的學生運動分為南京派和張學良派,正在進行抗爭。
釋放蔣介石,處分張學良,並不意味著「西安事變」的結束。現在不斷傳來西安重要事態的發展情況。因為楊虎城及張學良部下的將領不滿中央的處置而舉起了叛旗。最為重大的事態是,人們相信這些西北軍與共產軍達成了合作。
據傳在西安,共產軍的首領毛澤東、周恩來等在楊虎城的抗日戰線聯合軍事委員會總部參与了其最高方針的策劃,正在準備成立西安人民政府。
據說,中國共產軍已經佔據咸陽、三原、富平、蒲城等西安外郭的幾個城市,其中先鋒部隊3000 人已進入西安城。
很明顯,不論楊虎城還是共產軍當局都不希望與中央軍直接衝突。而在中央方面則將盡其全力承認陝西、甘肅兩省為舊東北軍及楊虎城軍的軍事管轄範圍。至於共產軍,恐怕會進一步與之合作以確立自己的地盤。
南京政府出於其國內及國際的立場,恐怕終究不能容忍目前張學良一派所提出的人民陣線要求。因為,那將成為對南京政府自身存在的否定。
中央目前在竭力懷柔、分化張學良部下的將領。據說王樹常已經離開,于學忠、王以哲仍在觀望。對於曾放出「若中央躊躇抗日,西北斷然單獨行動」豪言的楊虎城,中央將竭力收買,收買不成功則將發動對楊虎城軍和共產軍的「討伐」。而在將於2月15日舉行的三中全會上,當容易找到上述種種口實的。

現在不斷變化發展的西北問題,其重要性不在眼下運動的成敗本身,而在於當我們將其與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繫起來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的嚴重。
眾所周知,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浪潮自1931年9月的「滿洲事變」以來,以日本為首當其衝的對象而達到高潮。不消說,這就是抗日救國運動。
有論者將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839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經過1850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到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共約60年。這一階段的排外運動是原始的、自發的民族解放運動。
第二階段是從1910年表面化的興中會排滿興漢運動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這一階段的民族抗爭,可以稱為啟蒙的民族解放運動。
第三階段是世界大戰後為對抗國際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加強,於1929年5月30日在上海因勞資衝突而引起的五卅運動到1927年大革命的時期。這一階段的民族鬥爭,乃是普遍性的反帝民族解放運動。
第四階段始於1931年的「滿洲事變」。這一階段的民族解放運動,即所謂抗日救國運動。而目前的人民陣線運動則是這一抗日救國運動的最新階段。
事實顯示,現在中國的抗日人民陣線運動中共產黨乃是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以後主張,對紅軍的攻擊乃是同胞相殘,應當立即停止而一致抗日,並提議建立抗日義勇軍。經過1932年的上海事件、1933年12月到1934年的福建事件等,民族統一戰線的勢頭逐漸上升。
1935年夏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大聲疾呼各國結成統一戰線,尤其強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帝統一戰線問題的重大。中國共產黨提議建立國防政府,並呼籲國民黨軍隊攜手合作,共同抗日。眾所周知,現在國民黨政府和軍隊中也有很多持「聯俄容共」主張的人。
伴隨著抗日風潮的高揚,不僅學生和工人,實業家、思想家、法學家、女性中間要求建立抗日人民陣線的力量也不斷增大,這是毋庸置疑的。去年7 月中旬,浙江實業銀行前副經理章乃器、上海律師協會會長沈鈞儒、國難教育社代表陶行知、生活日報社社長鄒韜奮等聯名發表共同宣言,闡述人民陣線派的要求,尤其值得關注。
而且,1934 年秋放棄江西瑞金這一中心地區后,歷經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各地而在西北集結的共產軍,以「西安事變」為契機再次登上中國政局的前台。
這些變化,必將成為打開中國政治新局面的契機。
誠如《大公報》主筆張季鸞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人民陣線運動因為張學良派的行動而面臨著一朝分裂的危險。(《朝日新聞》12月12日附晚報)國民黨迅速在國民戰線方面強化他們的陣營而與人民陣線形成對立的危險,也是存在的。但如此一來,恐將導致國民黨自身與民眾運動大勢相疏遠的後果,進而危及多年倡導的「國內統一」的實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