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黑天鵝、灰犀牛真的不是大企業才需要思考的問題!
危機無處不在,風險不期而來,
怎樣看待危機,怎樣應對危機,怎樣避開危機?
危機公關不等於人情世故,掌握策略模型,才能無往不利。
本書跳出關係式傳統思維,另闢蹊徑洞察危機,見微知著,以戰略思維針對性解決危機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于危機公關領域的本土化策略與案例分析,目的在於引導讀者以系統的視角看待不可預測的組織危機,理解溝通與取捨在黑天鵝事件中的運用。首先介紹企業及所有利益相關者應對危機以渡過難關的價值和意義;其次啟發企業或個人的對公關策略本質的理解,並進而加深對危機中溝通的重要性的理解;最後通過知名案例闡發管理者與利益相關者應培育的的經營思維。
作者簡介
李允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碩士,戰略顧問、危機管理專家,北大縱橫管理諮詢公司特聘合伙人,曾任中視福格公關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和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經理、中青旅聯科高級經理。具備複合型專業背景,在從事企業管理諮詢時致力於將戰略與危機視角相結合,深度參与遠東控股集團及和靈投資投后管理、新麗傳媒併購退出、東方精工外部顧問等在內的項目經歷,此外還實操了十余個完整的企業危機顧問項目。
目錄
、上篇、
危機公關項目執行
第一章 危機公關的戰略管理透視/003
第二章 用「最大公約數」抓危機公關的關鍵/010
1 為什麼企業會失去理解與支持? / 011
2 用「最大公約數」做好公關溝通/016
3 沿著「最大公約數」建立共識方案/042
第三章 畫「平面坐標系」找危機戰略定位 /054
1 為什麼企業會覺得受了委屈? / 054
2 用「平面坐標系」準確定位危機/063
3 探尋「平面坐標系」后的洞察力/091
第四章 搭「立體坐標系」統籌公關進程/098
1 哪些危機公關步調容易出錯? /098
2 用「立體坐標系」統籌危機秩序/104
3 關於「立體坐標系」的延展思考/ 120
第五章 拿「三角形」校準公關執行的方向/130
1 為什麼高手會發揮失常? /130
2 用「三角形」對危機進行衡量/ 137
3 如何抓住危機公關的正確方向 / 144
I下篇、
危機公關策略拔高
第六章 以「博弈論框架」緩解危機對立/161
1 為什麼有些企業會被針對? / 161
2 扭轉危機局勢的「博弈論框架」 / 169
3 藉助「博弈論」平緩危機的啟示/175
第七章 與「利益相關者」達成和解 / 180
1 為什麼企業會引起一致聲討? / 180
2 影響危機公關成敗的「利益相關者」 / 186
3 安撫「利益相關者」共同應對危機/ 195
第八章 借「無差異曲線」做危機公關取捨 /201
1 企業是否應基於負面報道起訴媒體? / 201
2 提高決策科學性的「無差異曲線」 /208
3 藉助「無差異曲線」權衡公關決策 /211
第九章 據「邊際產量曲線」控危機公關成本/221
1 為什麼有些危機公關引來眾怒? / 221
2 指導企業進退的「邊際產量曲線」 / 226
3 藉助「邊際產量曲線」找到分寸感/ 230
第十章 基於危機公關逆向思考戰略管理/ 239
精彩書摘
如何掌握危機公關?
提到危機公關,很多人會聯想到備受關注的華為、阿里巴巴 等知名企業處理各類負面新聞的案例,但危機公關的作用並不局限於輿論危機方面。
更為常見的情況是,企業想突破發展瓶頸,上市公司想解決 市值低估難題,企業家想藉助危機公關方法發現企業潛在的問題, 或者有些高層管理者希望站在預防危機的角度去理順戰略項目, 本書在第二章還會介紹投資併購領域的危機公關實操案例,這些內容構成了危機公關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情況與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是息息相關,但往往因為我們 不了解危機公關而忽略了從危機公關的視角去解決這些問題,所 以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比如企業因此失去客戶信任或者錯過發 展機遇甚至走向破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不一定要做危機公關,但一定要懂危機公關。
有一次,在向一位企業家介紹完我認為的危機公關體系后,企業家說這樣做危機公關是在做戰略管理,危機公關的逆向思維與全局意識對企業而言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深層邏輯。這位企業 家便是換了一種視角去尋找危機公關的本質,即重點關注危機公關是否符合企業戰略以及能否解決關鍵問題。
本書將基於各類企業在實踐中沉澱的經驗,呈現一套有效的 危機公關戰略管理方法論,即以戰略管理為主導的危機公關方法 論:藉助戰略模型思維方式洞察危機,進而指導危機公關係統化 運行,實現效果和效率的提升。危機公關戰略模型是應對危機的 一種深層思維方式,用以分析和有針對性地解決危機,從而避免公關效果上的不深入和行動上的不經濟。
因此,本書將借鑒戰略管理中常見的簡潔化表達方法,運用 耳熟能詳的直觀數學概念(無需數學計算而只需借用這些通識性 認知)與常用經濟模型概念,更直觀地呈現危機公關。通過這一 過程,將危機公關分解成數學與經濟學層面的問題。與此同時, 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串聯,以方便讀者將危機公關深層邏輯能力遷移至非危機公關領域。
在案例選擇方面,本書較少涉及近年來影響較大的美聯航暴 力趕客、英國石油墨西哥灣事件等海外案例,主要聚焦于本土的 案例實踐。另外,考慮到危機公關呈現出「太陽底下無新事」的 特徵,本書優先選擇更有助於展示邏輯的案例而非一味求新,比 如在第三章,圍繞2011年的達芬奇家居案例而非2018年的碧桂園案例加以展開。
在案例描述方面,本書對所列舉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理論萃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吸收。而且,本書在講述一些實踐案例時並非 一筆帶過,而是會在不同章節以多樣化的視角加以解讀,從而更好地呈現危機公關方法論。
希望本書幫助讀者不僅了解如何「做好」危機公關(知其 然),而且掌握如何「看懂」危機公關(知其所以然),從而幫助 企業或個人掌握如何應對危機和渡過難關,同時希望從危機公關的逆向思維與全局意識視角為讀者提供啟發。
「做好」危機公關相對而言較為簡單,因為主要涉及運用我們 的常識,比如溝通技巧、文案寫作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 1993年接管 IBM 並使 IBM 從瀕臨破產到重振雄風的郭士納的說 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自己的工作經驗在我看來都是一些類似於常識的東西」。
「看懂」危機公關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因為在「看懂」的情 況下,「做好」便會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危機中的企業會存在拒 絕承認現實的潛意識,這些潛意識對於工作非常不利,但如果企 業在意識層面能夠注意到這些潛意識,便能減弱這些潛意識的干擾。這一過程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克服困難。
另外,危機公關要紮根于企業實際情況、服務於企業運營需 求,不能走入為了危機公關而公關的炫技誤區,比如危機公關內 容是否符合信息披露要求等細節,必須參考相關部門意見而不能一意孤行。
本書共10章,第一章講述戰略管理層面的危機公關的深層邏輯,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別圍繞八個危機公關關鍵詞及關鍵策略展 開闡述,第十章講述危機公關對戰略管理的反向啟發,也即戰略與財務和市場三角聯動。
第一章的關鍵詞是戰略管理視角的危機公關。本章介紹了危 機會給組織帶來哪些影響,從而運用逆向思維對症下藥;同時還介紹了要從聯動的視角去審視危機,以全局意識分析危機公關。
第二章的關鍵詞是傳播,整體可以視為一種溝通策略(內容 策略)。在危機公關中,我們要通過科學的溝通去贏得理解和支持 以克服危機,但無論是通過點對點的溝通(例如商務談判)或者 點對面的溝通(大眾傳播),還是通過口頭溝通或者文字溝通,真 正承擔溝通職能的是我們生產的內容,所以如何生產內容是本章的核心。
第三章的關鍵詞是洞察,整體可以視為一種分析策略。本書提供了一種直觀的危機公關分析工具,幫助危機中的企業和個人 準確認識危機,以對症下藥。比如有些危機需要關注和回應,有些則不用,如果眉毛鬍子一把抓,反而會帶來更大損失。
第四章的關鍵詞是抓統籌,整體可以視為一種項目策略。我 們已經對危機公關進行了分析定位,也介紹了危機公關的主要工 作內容,接下來就以一種科學的排兵布陣方式使危機公關加以落地,本章將會解答這一問題。
第五章的關鍵詞是懂方向,整體可以視為一種溯源策略。本 章會提供工具,用來分析為什麼我們眼中的各行業高手會在危機 公關中失誤,以及為什麼有些滿腹經綸的人在與決策層溝通時並不順暢,還將利用這種工具實時指導危機公關執行中的方向。
第六章的關鍵詞是格物,整體可以視為一種平衡策略。本章 會借鑒博弈論的一些思路對危機公關加以拆解,從中總結可供借鑒的危機公關教訓與經驗。
第七章的關鍵詞是兼容,整體可以視為一種共情策略。對於 危機中的企業或個人而言,有效應對危機必須贏得利益相關者的 支持,所以本章將介紹危機公關中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如何與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
第八章的關鍵詞是善選擇,整體可以視為一種決策策略。處 于危機中的企業和個人往往容易自亂陣腳並作出錯誤的選擇,如 果沿著錯誤的方向努力很有可能會事倍功半且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本章將闡述在危機公關中如何進行取捨。
第九章的關鍵詞是知分寸,整體可以視為一種投資策略。本 章將主要闡述在危機公關中需要做到何種程度,有些危機公關容易導致過猶不及的結果。
第十章主要講述基於危機公關逆向思維和全局意識總結出的戰略與財務和市場的三角聯動。
通過了解危機公關戰略管理方法論體系,以此作為突破口, 爬上山頂,再轉個方向看看其他領域,會別有一番風景。不過, 個人整體能力既包括危機公關能力也包括很多其他能力,都需要 不斷打磨。本書中的方法論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迭代,其實我們 對於企業也需要不斷深化認識,隨著掌握的信息增多,得出的看法也會變化。
在展開關於危機公關的主體內容之前,我們務必達成一個共 識,本書是在探討危機公關而不是介紹新聞評論或者網路留言。 因此,本書聚焦于危機及危機公關中的得失而非道德評價,除非 需要以道德評價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危機公關,因為企業家創辦企業及經營企業的行為本身就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