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有人把拖延比喻成根深蒂固的沙漠植物,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內心世界的根系卻是相當發達的。我們需要藉助心理學這把利器,找出盤踞在內心深處誘發拖延的錯誤信念,認識大腦的惰性本能和及時享樂的傾向,以科學的方法衝破行動的阻礙、提升做事的效能。 Step1 不再焦慮: 走出什麼都「想做」,什麼都不想「做」的怪圈。 透過拖延,照見潛意識裡的信條:完美主義,自我設限,決策癱瘓,被動攻擊。 Step2 戰勝懶惰: 馴服腦中那隻及時行樂的猴子。 培養WOOP思維,衝破行動的阻礙。 Step3 克服混亂: 通過清單減輕大腦的負擔,提高行動的效能。 採用精要思維,聚焦最重要的事。內容簡介
腦科學與動物實驗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拖延天性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已經寫入人類的基因密碼。在人類進化所處的環境中,人們渴了就要喝水,餓了就要進食,有動力就要勞作。進入紛繁的現代社會,再用這種即時反應思維去處理長遠的問題和機會,拖延就成了必然會產生的副產品。畢竟,人類傾向於衝動而非理智,有趨樂避苦、渴望及時享樂的天性。 無論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影響,我們都不能對拖延聽之任之,被它誘發的焦慮情緒、懶散低效、無序混亂所裹挾。本書從剖析拖延現象入手,揭示出拖延的深層原因,結合心理學、腦科學、專註力、清單思維、習慣養成等多個領域的內容,闡述了解決拖延問題的思路和有效可行的方法。作者簡介
倪顯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孝德禮國學文化中心院長,虞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安徽省心理危機干預學會副秘書長,安徽省禮儀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近代安徽歷史名人研究所研究員,武夷山興賢書院督學,岱鰲文院副院長。目錄
Part 1 惱人的怪圈 什麼都「想做」,什麼都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