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本《墨子》共十五卷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城守諸篇,指的是自第五十二篇《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堙》《備突》《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這些篇章的前七篇,主要講的是城池防禦的器備和人員配置;后四篇主要講的是守城的制度法令。整個城守諸篇,集中反映了墨家在兵學方面的成就。
墨學在先秦號稱「顯學」,墨家徒眾甚多,秦漢以後儒學獨尊,墨學被冷落了一千多年,期間雖有西晉魯勝《墨辨注》以及唐樂台《墨子注》三卷的出現,但墨學基本上還是處於「隱沒」的地位。至清代傅山作《墨經大取篇釋義》、汪中校釋《墨子》而作《墨子注》,《墨子》書校注著作才不斷湧現,墨學也開始「復活」,至於民國,終於形成「家傳戶頌,人人言墨」的局面。在這些墨學著作中,以研究哲學思想、邏輯、學術史的論著居多,對城守諸篇的研究,還處於相對孤寂的地位。這除了城守本身文辭古奧、意思難懂之外,也與胡適、梁啟超的「可緩讀」的主張,以及他們類似於與哲學沒有什麼關係的不提倡,還有如吳汝綸、朱希祖等認為城守諸篇「偽書說」的影響,以及中國幾千年重文輕武的傳統有關。
從許多角度來看,城守諸篇都有重要的價值。除了一定程度可當作史料來利用外,也可與考古、簡牘材料相比對,互相闡發。同時,作為重要的軍事性質的著作,城守諸篇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岑仲勉指出,在軍事學中,城守諸篇「應該與《孫子兵法》,同當作重要材料,兩者不可偏廢的」。(岑著《墨子城守各篇簡注》自序)自清以來對城守諸篇的校注、研究,雖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有許多未盡之處,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加上新出考古、簡牘資料的增多,促成了筆者對《墨子》城守諸篇的專門研究。2001年,筆者承擔了國家文物局課題「《墨子》城守諸篇疏證」的研究工作(合同號:2001038),2006年通過結項驗收,斷續歷經十多年,終成五十多萬字的成果,其中的考證部分已先行出版(《墨子城守諸篇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現在是其中的校注部分。此後筆者又一直加以完善和補充,終於得以與讀者見面。總括起來,本書對城守諸篇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目錄
備城門
備高臨
備沖
備梯
備堙
備水
備突
備穴
備蛾傅
迎敵祠
旗幟
號令
雜守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傳本《墨子》共十五卷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城守諸篇,指的是自第五十二篇《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堙》《備突》《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這些篇章的前七篇,主要講的是城池防禦的器備和人員配置;后四篇主要講的是守城的制度法令。整個城守諸篇,集中反映了墨家在兵學方面的成就。
墨學在先秦號稱「顯學」,墨家徒眾甚多,秦漢以後儒學獨尊,墨學被冷落了一千多年,期間雖有西晉魯勝《墨辨注》以及唐樂台《墨子注》三卷的出現,但墨學基本上還是處於「隱沒」的地位。至清代傅山作《墨經大取篇釋義》、汪中校釋《墨子》而作《墨子注》,《墨子》書校注著作才不斷湧現,墨學也開始「復活」,至於民國,終於形成「家傳戶頌,人人言墨」的局面。在這些墨學著作中,以研究哲學思想、邏輯、學術史的論著居多,對城守諸篇的研究,還處於相對孤寂的地位。這除了城守本身文辭古奧、意思難懂之外,也與胡適、梁啟超的「可緩讀」的主張,以及他們類似於與哲學沒有什麼關係的不提倡,還有如吳汝綸、朱希祖等認為城守諸篇「偽書說」的影響,以及中國幾千年重文輕武的傳統有關。
從許多角度來看,城守諸篇都有重要的價值。除了一定程度可當作史料來利用外,也可與考古、簡牘材料相比對,互相闡發。同時,作為重要的軍事性質的著作,城守諸篇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岑仲勉指出,在軍事學中,城守諸篇「應該與《孫子兵法》,同當作重要材料,兩者不可偏廢的」。(岑著《墨子城守各篇簡注》自序)自清以來對城守諸篇的校注、研究,雖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有許多未盡之處,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加上新出考古、簡牘資料的增多,促成了筆者對《墨子》城守諸篇的專門研究。2001年,筆者承擔了國家文物局課題「《墨子》城守諸篇疏證」的研究工作(合同號:2001038),2006年通過結項驗收,斷續歷經十多年,終成五十多萬字的成果,其中的考證部分已先行出版(《墨子城守諸篇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現在是其中的校注部分。此後筆者又一直加以完善和補充,終於得以與讀者見面。總括起來,本書對城守諸篇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