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四章。 第一章從繪本的本體及改編電影的現狀進行分析,共分為兩節。第一節從圖畫與故事所呈現的意象美,色彩與版式共同塑造的形式美,節奏與語言形成韻律美三個方面對繪本的本體美學特徵進行分析。第二節按照歷史時間維度分析繪本改編電影的發展狀況。首先,介紹21世紀之前的三大繪本創作陣營:繪本發源於歐洲並緩慢形成第一陣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文化藝術中心向美國轉移,繪本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形成了第二陣營,尤其繪本改編的電影以傳統動畫的形式進入全齡化視野;第三個發展的重要陣營是亞洲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漫畫和動漫藝術家創作群體逐漸形成產業鏈,手塚治虫開拓了日本全民看漫畫的文化習慣,日本很多繪本大師就是在這樣的圖文敘事的思維文化熏陶下出生、成長的,並在20世紀70-80年代逐漸形成東方的、日式的繪本故事圖像和敘事風格,日本成為全球繪本改編動畫電影的第三大陣營。其次,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影改編題材背後的商業市場蓬勃發展,眾多曾經影響深遠的繪本作品被改編成三維動畫電影、數字特效電影等。此時,中國本土的繪本市場發展迅速,但文化精品依舊形成緩慢。 第二章主要分析繪本改編電影的敘事方式,本章通過統計1988-2021年由繪本改編的38部院線電影作品,梳理繪本改編電影的題材公約、敘事結構、敘事節奏的裂變三個方面。 第三章主要從圖像語言的視聽語言轉換,平面人物到立體角色的塑造,空間連續到時間連續三個方面分析繪本改編電影的藝術形態。 第四章從繪本改編電影的技術形式的三個類型方向來分析其美學規律,藉助非常完整的繪本改編的電影案例,而非一些片段、場面的碎片化的鏡頭,從原著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背景、個人成長與創作經歷、繪畫與繪本風格等方面,分析其作品改編電影后,對原著內容與形式的繼承、發展,以及視聽語言敘事與技術轉化。作者簡介
趙然,女,1983年1月生,吉林省長春市人,副教授,吉林大學文學院文學傳播與媒介文化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員。2009年8月入職至今,現任教於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數字藝術與設計學院動畫專業。主要從事電影藝術、動畫藝術、繪本藝術、媒介文化傳播及相關方向的教學研究工作;擔任專業學科帶頭人,承擔教學、科研、教研、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任務;參与知名動畫企業項目若干項。2015年至今,主持遼寧省省級項目3項,主持教育部產學合作項目2項,主持大連市市級項目1項,獲校級教改和成果獎各1項,參与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10餘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南大期刊、藝術類核心期刊、省級期刊、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對當代電影類型和價值觀的思考》榮獲2020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會獎」學術成果三等獎。目錄
第一章 繪本本體及改編電影發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