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數字技術、視聽敘事與影像文化 厲震林 萬傳法 97871060543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電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10605434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數字技術、視聽敘事與影像文化
ISBN:9787106054342
出版社:中國電影
著編譯者:厲震林 萬傳法
叢書名: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叢書
頁數:371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848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技術」這一關鍵詞,就技術與美學、技術與敘事、技術與產業、技術與紀錄、技術與媒介、技術與表演、技術與影像、技術與電影史八個單元展開了深度討論。 本書既對當下數字技術進步帶來的電影創作變化和產業革新進行了多維度的梳理總結,又從學理與實踐出發,對其間的美學矛盾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對於中國電影當下的建構和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厲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東陽市人。博士,博士后。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版個人學術著作14部、兩人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230餘篇。獨立完成國家級和上海市級科研基金項目9項,主持完成各類科研基金項目5項。出版《童年方舟——厲震林劇作選》。榮獲國家級和省市級學術和創作獎項50餘項。擔任國家教育部、文化部、人事部、全國和上海市級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等學術職務20餘個。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特聘教授和高級研究員。

目錄

技術與美學
饒曙光 從「作者美學」到「共同體美學」——作為藝術理論發展的「共同體美學」
陳旭光 論數字技術與新媒體藝術的美學變革與理論擴容
周安華 幻點營構與沉浸化「造夢」——論后科技對電影創作的物理重寫
金丹元 「電影美學」概念的紊亂與「泛美學化」現象盛行之必然
李建強 電影未來發展和共同體美學建構的心理學進路
朱郁聞 數字影像美學:一次基於電影心理學理論的重訪
技術與敘事
萬傳法 數字技術與電影敘事的可能
彭月橙 王偉 互動電影的敘事視點分析與研究
劉毅剛 數字遊戲中敘事節點的設計與實踐
張譯丹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技術與產業
李典峰 數字影像鎮痛劑——斯金納網路緩解影像產業成本病
孟洋 電影產業數字化轉型:電影工業管理系統的構建及其產業價值
潘智欣 跨媒體敘事:世界搭建與遊戲體驗
馬綸鵬 媒體基礎設施初析:以Netflix為例
技術與紀錄
倪祥保 新虛構紀錄片與后真相時代影像真實
余燕莉 景觀的搏擊者:居伊·德波的電影批判及其可能
孫可佳 從見證真實到生成真實——互動式紀錄片的真實觀變革
包磊 影像與鏡框,視像空間的疊加與消融
技術與媒介
宮林 新媒體藝術與電影的跨越和融合
韓貴東 視覺文化的彌散:李安電影的數字技術觀
楊娜娜 后疫情時代精神分析視域下桌面電影技術反思
丁磊 基於CMC新語言視閾下的後現代主義影像呈現——以網路大電影和vlog影像為例
技術與表演
厲震林 數字技術發展與表演美學改革
沈嘉熠 數字虛擬角色的表演
王雪璞 3D數字技術時期電影表演的嬗變
劉璐 數字人文視域下阮玲玉的角色扮演與身世暗合的模型搭建探究
程功 後人類視閾下當代中美電影「非人類」角色的比較
技術與影像
孟君 弗蘭肯斯坦的幽靈在徘徊——論科幻電影的悲觀主義技術觀
張毅 電子遊戲期待下的動作影像偏好——以GANTZ系列的改編演進為例
黃天樂 從地表到雲端,再回返:運動影像的遷徙之旅
鍾瀚聲 從參与式吸引力到旁觀式吸引力:媒介考古視域下重審中國電影的視覺現代性——以《都市風光》與《西洋鏡
》為例
技術與電影史
馮果 韓鴻濱 基於技術與藝術互動的電影史前史思考
黃望莉 關雅兮 從「鶴嗚通」到「紅唱片」:顏鶴鳴及其電影技術之路
黃巧子 中國本土原創動畫電影的泛遊戲化審美傾向研究
佟童 「電影的過去與未來:數字技術、視聽敘事與影像文化」大型學術會議綜述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