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三希堂法帖》選帖的角度著眼,力求尋繹該法帖從《石渠寶笈》諸騙選帖編刻的內在原因,以此探究清代前期以帝王為中心的朝廷書法之取尚。選帖取自乾隆內府所藏法書遺跡,《石渠寶笈》著錄等次差異是選帖的外在因素,而人為因素與時間的前後相承才是內因所在。此外,書跡的藝術水準成為重要的入選條件之一,書法史上的名家經典之作、集冊中的名家書跡,擇其優者編刻入帖。選帖亦重視書法傳承,南朝、隋、五代三個時期或兵戈之亂,或國祚短暫,法帖選刻這三個時期代表書家的書跡入帖,以顯書法傳承有序。選帖注重書家群體的整體意義,如「台閣體書家群」、「吳中書家群」等書跡的選刻。選帖關注書法風尚,清代前期趙、董書風流行於世,故趙孟頫書跡選刻非常多,董其昌次之。選題標舉帝王審美旨趣,作為乾隆朝編刻的官刻叢帖,《三希堂法帖》對皇帝的好尚及審美旨趣會直接體現在選帖上。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