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造像量度美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研究 劉冬梅著 978750776531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259
商品編號: 978750776531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0*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唐卡造像量度美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研究
ISBN:9787507765311
出版社:學苑
著編譯者:劉冬梅著
頁數:28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78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從實踐的美學觀視角出發將造像量度置於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進行考察,強調以體驗式的參与觀察,在主客位互動的關係中解讀造像量度文獻、圖像與口頭傳承。從歷史上看,造像量度與佛教藝術傳入西藏並中國化的過程、以及西藏唐卡流派的形成、發展、恢復傳承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是唐卡傳承的核心技術。從共時的維來看,造像量度作為實踐的美學體系,包括了身體化實踐、藝術創作、審美評價等內容,是一個在內容與形式上多維立體的系統,以及文化傳承人與社會文化互動的實踐過程。 本書對造像量度文獻進行了歷時的考察,系統梳理了造像量度理論翻譯與發展歷史脈絡。對見於藏文大藏經中有關造像量度的梵文譯典,以及歷代藏族學者對於造像量度的詮釋文本做了系統的介紹,對比之間的主要理論觀點和思想,分析造像量度理論的中國化特徵。其中對國內外有關造像量度研究的學術史回顧和評論,也顯示出對所從事學術研究領域所具備的國際性視野。對造像量度在唐卡流派中的具體實踐做了歷史性的勾畫,給讀者提供了一部簡明而又非常專業的唐卡發展史,將造像量度理論及其于唐卡繪畫藝術中的具體運用,做了非常細緻和專業的研究。 本書通過田野調查來考察造像量度,從唐卡的傳習教學、藝術創作、審美評價等實踐的三個層面去理解造像量度,並從不同畫派唐卡畫師的主位視角出發闡釋其學習、使用造像量度的行為以及對這一繪畫法度的理解和實踐。本研究認為造像量度既不等於經文與觀念、也不僅僅是技術操作,而是一套基於實踐美學的文化體系,還包括了身體化實踐、藝術創作、審美評價等社會實踐過程。因此,「傳承」既不等於靜態的文本與文化理念,也不等於抽離時空場景的材料、工藝、技法、流程,也不僅僅只是教育學關注的學習,而是一個在內容與形式上多維立體的系統,以及文化傳承人與社會文化互動的實踐過程。

作者簡介

劉冬梅,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雲南藏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站博士后。200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獲美術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獲人類學博士學位。出版專著《造像的法度與創造力——西藏昌都嘎瑪鄉唐卡畫師的藝術實踐》,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目前主要從事藝術人類學、民族民間美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唐卡傳承的核心技術
第二節 量度美學研究評述
第三節 研究視角:美學實踐觀
第四節 研究方法:圖像、文本與體化實踐
第一章 藏文《大藏經》中梵文量度美學譯本與美學觀
第一節 《丹珠爾》收錄梵文量度美學譯本及量度觀點
一、四部梵文量度美學文獻的翻譯與出版
二、四部文獻中的量度法與量度觀點
第二節 《甘珠爾》收錄梵文量度美學譯本及量度觀點
一、時輪派量度美學文獻:《時輪攝略經》
二、勝樂派量度美學文獻:《吉祥勝樂根本續》
第三節 量度美學譯本中的神聖美學與口傳特徵
一、以差異表達神性:佛身的特殊異相
二、神聖性的秩序感:造像分類與身量比例
三、更準確地記憶:量度美學譯本的口傳特徵
第二章 早期西藏本土量度美學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史料中的早期本土量度美學文獻與理論探討
一、史料記載的早期本土量度美學文獻
二、有關量度美學理論的修習與論辯
第二節 12-15世紀西藏壁畫量度美學實測與分析
一、比丘裝佛類量度美學測量與分析
二、報身佛、菩薩類量度美學測量與分析
第三章 量度美學與西藏繪畫流派的發展
第一節 量度美學的圖像化實踐與畫派傳承
一、15世紀以來的藏文量度美學文獻與圖譜傳承
二、從一百二十五指到一百二十指:勉唐派坐像與量度觀點
三、時輪派與勝樂派的綜合:嘎瑪嘎赤畫派坐像與量度觀點
四、文本書寫程式:記錄論辯過程與繪製步驟
第二節 當代唐卡量度美學整理、研習與畫派恢復傳承
一、畫派恢復傳承:本派傳承人編繪量度美學教材
二、畫派的重建:通過其他畫派量度美學研習壁畫遺存
小結
第四章 量度美學的傳習體系與身體化過程
第一節 不同場景中的量度美學傳習方式
一、家庭傳習:家庭經濟條件與造像度學習周期
二、私立與公立唐卡學校:因材施教與學制限制
三、唐卡文化產業公司:量度美學與技術控制
第二節 唐卡量度美學圖式傳習:身體記憶與體化實踐
一、身體規訓:坐姿與運筆手勢的習得
二、反覆臨摹:視知覺模式與基本圖式記憶
三、磨鍊心性:克服身體慣習與刻意訓練
四、類型化訓練:擴展量度圖式記憶系統
五、眼、手、心的契合:精微描繪與概括提煉
六、體知合一:實現創造性構思與自由表達
第三節 量度美學文獻與身體化實踐
一、經文的「口傳」儀式:口耳相傳的文化與神聖性
二、誦讀、記憶、理解:認知能力與創造力
小結
第五章 唐卡創作過程中的量度美學實踐
第一節 發心與觀修:體悟與構思
一、發心:為信仰而繪製唐卡
二、構思:量度美學與主題表達
第二節 藝術表達:法度中的創造
一、比例準確與造型生動:忒康、勉昂與昂忒的運用
二、細微的比例增減:視覺差異中的澤拉運用
三、體態與身姿:造型差異與動態線調整
四、相貌與神態:面部細節之間的微妙關係
小結
第六章 量度美學作為價值評判體系及其評審過程
第一節 神聖性的量化標準與質性描述:量度美學作為評價體系
一、工藝、藝術與宗教:關於唐卡評價的焦慮
二、量化的評審標準:圖像分類與身量比例考核
三、質性評價依據:形體關係與造型能力考核
第二節 藝術表達與感知方式:被視為唐卡特色的量度美學
一、回歸唐卡繪畫語言:對造型方式與透視法的認可
二、唐卡的創造性:傳統技法框架中的神韻表達
第三節 知識、權威與技藝:量度美學與多元審美評價的意義
一、圖像的「對」與「錯」:教法傳承、藝術表達與專家權威
二、更美的佛像:畫派風格、視覺習慣與審美多元性
三、視覺效果背後的價值評價:手繪起稿過程與畫師修養
小結
結語
一、量度美學作為唐卡傳承的核心
二、量度美學與宗教修習:身體化實踐的意義
三、量度美學中「細受的創造性」
四、量度美學的神聖性及審美過程
參考文獻
一、量度美學研究文獻
二、西藏考古與藝術研究文獻
三、藏學研究文獻
四、藝術與人類學文獻
五、英文參考文獻
六、日文參考文獻
附錄
一、《佛說造像量度經》藏漢雙語對照
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藏漢雙語對照
三、《畫相》藏漢雙語對照
四、《造像量度經》 藏漢雙語對照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