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著的全新譯本,一本書融匯文明史、文學史和哲學史
讀者對象:藝術史、藝術理論專業,所有人文學科的學生和研究者,對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編輯推薦
本書是2011年中譯本的全新修訂本,文字做了大幅的修訂,替換了更加清晰的圖版,讀者可以藉此更好地觀察圖像,感受博學的圖像學大師對圖像的精細分析。
作者簡介
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於德國漢諾威,1921年進入漢堡大學參与創立藝術史系,1934年因納粹上台移居美國,先任教於紐約大學,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新成立的歷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圖像與觀念的關係,其思想不僅奠定了現代圖像學理論,也對整個人文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史學者,使藝術史學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國學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史家」。其代表作有《圖像學研究》《理念》《丟勒的生平與藝術》《哥特式建築與經院哲學》《早期尼德蘭繪畫》《視覺藝術中的意義》《西方藝術中的文藝復興與歷次復興》等。 范景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長年從事美術史、美術史學史、中西美術交流史以及相關人文學科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圖像與觀念》《美術史的形狀》等,譯作有《藝術的故事》《藝術與錯覺》等。 戚印平,浙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宗教傳播與文化關係史、東亞天主教史及中日關係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耶穌會士與晚明海上貿易》《日本早期耶穌會史研究》《日本繪畫史:圖式與趣味》等。
內容簡介
本書初版於1939年,是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隨著本書的出版,最初由瓦爾堡學派創立的圖像學已然脫離輔助地位成為美術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美術史之為人文學科,從此進入了圖像學研究的時代,它與沃爾夫林的風格分析一起成為現代美術史教學的兩大支柱。 除了作為方法論的導論之外,本書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圖像學方法運用的案例,從美術史、哲學史、宗教史、社會結構史、科學史等多學科多角度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的意義進行分析,正如譯者引用的一位美國學者所說:「我們讀他的《圖像學研究》,『皮耶羅』一章像讀文明史,『時間』和『丘比特』二章像讀文學史,最後二章像讀哲學史;而且不是泛泛的文明史、文學史和哲學史,它們都是那些領域中的傑作;即使從比較文學而言,似乎也極少有一部書能與《圖像學研究》比肩。」 本書是2011年中譯本的全新修訂本,文字做了大幅修訂,替換了全新的圖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