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史中歷次復興的全面討論
讀者對象:藝術史、藝術理論專業,所有人文學科的學生和研究者,對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編輯推薦
1 這部意義非凡的著作,不僅凝聚了潘諾夫斯基多年來對「透視」「新柏拉圖主義」「義大利與尼德蘭之關係」等議題的思考,還回應了20世紀史學界關於「文藝復興」的爭論。 2 潘諾夫斯基堅持認為:彼特拉克和瓦薩里等人將他們自己的時代視作文藝重生的時代,並不是自欺欺人。儘管古典文化在中世紀就已經經歷了幾次復興,但這些「復興」都在根本上有別於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唯有後者帶來了古典形式與內容的重新結合,唯有後者是對古典文明全面而持久的復興。 3 正是在14世紀的文藝復興中,一種新的「圖畫空間」(picture space)於喬托和杜喬等義大利畫家筆下誕生。大約在1320—1420年間,義大利繪畫在歐洲具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不過14世紀歐洲的建築、雕塑與音樂並不由義大利主導。 4 到了15世紀,阿爾卑斯山南北的藝術發生了突變,這跟中世紀的歷次復興都截然不同。新柏拉圖主義的興起使得中世紀所設定的各條界線消失了。人們以新的眼光看待古典遺產。 5 本書的正文及其所附的大量註解,無不顯示出作者淵博的學識與縝密的邏輯。對於美術史學界與歷史學界而言,它都不失為一部非常具有啟發性和學術性的理論著作,所提供的思想與方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於德國漢諾威,1921年進入漢堡大學參与創立藝術史系,1934年因納粹上台移居美國,先任教於紐約大學,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新成立的歷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圖像與觀念的關係,其思想不僅奠定了現代圖像學理論,也對整個人文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史學者,使藝術史學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國學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史家」。其代表作有《圖像學研究》《理念》《丟勒的生平與藝術》《哥特式建築與經院哲學》《早期尼德蘭繪畫》《視覺藝術中的意義》《西方藝術中的文藝復興與歷次復興》等。 楊賢宗,安徽安慶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史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現任教於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藝復興美術史、西方美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等。主要著作有《西方學者文藝復興研究三論》《建築與象徵》,譯作有《畫家生涯》《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意識》《喬托的幾何學遺產》等。
內容簡介
這本裝幀精美、圖版豐富的作品,是潘諾夫斯基根據1952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發表的「美術史中的文藝復興問題」四場講座內容修訂而成。本書第一章討論了文藝復興時期有關藝術和學問復興的文獻;區分了視覺藝術上回歸古代與回歸自然的兩個方面;主張文藝復興的自我意識,而否認其為一種自我欺騙。第二章試圖說明義大利文藝復興與所謂的早期文藝復興之間的區別,尤其是加洛林時代文藝復興與12世紀文藝復興;作者認為兩次中世紀復興均是有限而短暫的,而唯有義大利文藝復興帶來了古典形式與古典內容的重新結合,是全面而持久的。第三章闡明了義大利14世紀繪畫尤其是喬托和杜喬帶來的創新與影響;而在建築和雕塑方面,北方的發展甚至主導了義大利藝術。最後一章討論了古典主義和自然主義在雕塑、建築以及繪畫中的發展,強調了15世紀義大利藝術與尼德蘭藝術之間的聯繫。 本書的正文及其所附的大量註解,無不顯示出作者淵博的學識與縝密的邏輯。對於美術史學界與歷史學界而言,它都不失為一部非常具有啟發性和學術性的理論著作,所提供的思想與方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