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想要精神生活充實,就要找到你願放縱一生去做的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生前最後一部小說,被評論界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一位知識分子的哲性生活,一位老者的慾望盛宴。 從第一頁開始,感受智者豐富的精神世界。 閱讀貝婁,就是找回被現代生活驅逐的本真。內容簡介
與傳統認知中的學者不同,拉維爾斯坦從未試圖埋葬自己的慾望,他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如何與慾望共存,在精神和物質世界中獲得徹底的富足: 他通曉各個時代的人類思想,受到總統和知識分子的狂熱追捧; 他擁有精英門徒無數,每一個年輕人都渴望受到他的半句指點; 他將智慧當作商品一樣隨意販賣,用賺來的金錢收購稀有古董; 他恣情于不倫的愛欲,卻比我們認識的任何人都活得誠懇真摯。 像拉維爾斯坦這樣的人居然離開了人世,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作者簡介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一九二四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後,轉入西北大學,一九三七年畢業,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之後長期在大學執教。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奧吉·馬奇歷險記》使他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其後,陸續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劇本,以及遊記。 貝婁的一生可以說是集學者與作家於一身,他在創作上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並採用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表現充滿矛盾和慾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一九六八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文學藝術騎士勳章」;一九七六年,由於其作品「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貝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目錄
拉維爾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