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報人小說與報刊新聞的互文性 康鑫著 97875227136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6
商品編號: 978752271360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近現代報人小說與報刊新聞的互文性
ISBN:978752271360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康鑫著
頁數:269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704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互文性為視角,探討報人小說與報刊新聞之間的複雜關係,對報人作家的職業身份、市場化生存方式、文學實踐活動做了詳細考察。本書通過對報人與作家雙重身份的主體間性、報人小說文本與副文本的關係、中國文學傳統與新聞傳播文化的關係,探尋新聞傳播機制與報人小說生成之間的歷史契合點,闡述報人作家在中國近現代獨具的文化輻射力。本書回顧歷史現場,以報刊新聞報道、新聞圖片、報刊廣告等文獻梳理為基礎,通過對報人小說的發生、報人小說的類型化、近現代通俗小說流派的成因的剖析,以期對當代新媒介環境下文學言論空間建構的現實性與可能性提供歷史參考。

作者簡介

康鑫,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已出版學術專著《張恨水與民國文學的雅俗之辨》,合著《喬忠延散文探論》,編著《中學生讀名家·鄭振鐸作品中學生讀本》。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社會科學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項目1項、河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2項。獲第十屆河北省文藝評論獎文章類一等獎。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晚清小說與報刊結緣及報人小說的產生
第一節 晚清小說的發展及媒介環境
第二節 現代報刊的興起與傳統文人的境遇
第三節 報人群體與報人小說家的出現
第四節 報人小說的生產傳播機制
第二章 中國文學的史傳傳統與報刊新聞傳播文化的互文性
第一節 中國文學的史傳傳統
第二節 晚清報人小說家對中國文學史傳傳統的承繼
第三節 報章文體的形態特徵與報人小說
第三章 報人與作家雙重身份主體的互文性
第一節 報人與作家雙重身份:報人小說家的創作心態
第二節 從「創作人生」到「敘述人生」的創作觀:張恨水的武俠小說
第三節 《啼笑因緣》版權之爭與張恨水職業作家身份意識的確立
第四章 報人小說與小說副文本的互文性
第一節 前期《小說月報》徵文廣告與通俗短篇小說
第二節 報刊黑幕徵文與黑幕小說的產生
第三節 《星期》徵文活動與1930年代報人小說的熱點主題
第四節 圖片新聞與《小說畫報》時期包天笑的小說
第五節 序跋文:理解張恨水創作的重要向度
第五章 新聞與小說的雙重功能:報人小說言論空間的想象與開創
第一節 報刊政論文與李伯元的譴責小說
第二節 報刊政論文與王韜的遊記《漫遊隨錄》
第三節 新聞文體與嚴獨鶴的通俗短篇小說
第四節 報刊時評與包天笑的小說創作
第五節 《星期》與1920年代報人小說的類型化
第六節 小報的新聞實踐與劉雲若40年代小說
餘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