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代「樂府」一詞範圍含混,學界至今尚未釐清。本書選取唐人舊題樂府和新題樂府,將其視作「樂府詩體」,從文體學的角度予以探究,認為它導源於魏晉之「乖調」,在南北朝辭樂疏離的進程中得以發展,至唐代蔚為大國,但絕大部分不再入樂演唱,屬於擬歌辭或准歌辭。唐人創作樂府詩採用擬效方式,既繼承前代程式,又加以「己才己意」,使樂府詩由樂工之辭變成了一種文人化的詩體。樂府詩體題目簡短,多寫大眾題材,形式自由多樣,注重歌辭造型,風格通俗直露,其功能主要有諷諫、正樂、言志、交際和培養等。唐代樂府詩體的演進,實質上是樂府詩失去音樂桎梏之後又逐漸擺脫擬辭傳統並與徒詩合流的過程。作者簡介
王立增,1975年生,甘肅甘穀人。2001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揚州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后曾在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現為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樂府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音樂文學與唐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項,在《文學遺產》《學術界》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目錄
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