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作為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交流聯繫的橋樑,承載千年歷史,它既是一條貿易通道,也是一條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合作之路。從西漢張騫「鑿空」西域起,絲路沿線的各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開始頻繁穿行於這條漫長艱辛的古道,那陣陣駝鈴聲打破了大漠戈壁的寂靜,不同地區的文化由此跨越空間與時間相互碰撞交融。「絲綢之路」在政治外交、經濟貿易、宗教傳播的主要職能之外,也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屬性。在這條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道上,不同的國家地區,以及不同語言、民族、信仰的人們,以積極開放和合作包容的心態,共同推動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絲綢之路因而呈現出更為深廣、更為多元的文化內涵。而豐富多樣、互鑒交融的絲綢之路文化,是古代人們勇於探索、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象徵,這也表現在古代絲綢之路詩歌之中。可以說,絲綢之路一直與詩歌相伴,絲綢之路有了詩歌,也就多了友情,多了光彩,多了幾分爛漫。而對於遭遇貶謫的詩人來說,詩歌更是他們在漫長寂寥古道上的一點慰藉,以此傾吐鬱結于內心的不平之聲。歷代詩人們創作出大量的絲綢之路詩歌,極大豐富了我國古代詩歌藝術寶庫,成為後世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詩歌,以蒼涼激越的聲音,伴著隴山隴水、大漠戈壁、祁連崑崙,伴著雪嶺草原、天山飛瀑、巨壑溪流,還有那風中的駝鈴聲,回蕩在歷史深處。作者簡介
張瑛,女,甘肅酒泉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敦煌文化與西北歷史研究。合作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河西漢簡所見西北民族關係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合著出版有《漢代居延地區社會生活史研究》《敦煌文化與敦煌學》《酒泉人口史》《酒泉民俗研究》《酒泉藝術史》等著作。在《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甘肅社會科學》《西北師大學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西夏研究》《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目錄
緒論 絲綢之路的性質及其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