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過知青經歷,後上大學(1977級),後讀研究生,其間從事過教學和研究工作。1987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化理論等。著有《表意的焦慮》等10多部著作,發表論文評論200多篇,200多萬字;並在歐美學術刊物Boundary 2等發表英文論文多篇。主編編選叢書文叢多種。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文學評論家獎項。1995年至1998年先後在英國、荷蘭、德國等地的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做研究和訪問講學。1992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纂的《世界名人錄》等辭典。
目錄 第一輯·理論之維
走出低谷—大陸的先鋒小說
文本批評:想象的精神飛地
在文學創新中懸置的文化身份
後現代在中國的曲折道路
關於90年代先鋒派變異的思考
倖存與「漸入佳境」
投身時代 萃取精華 砥礪文章
理論批評:回歸漢語文學本體
關於現代藝術的思考:小說何以要「現代」
批評的有效性與批評的自覺
漢語文學的新階段
第二輯·文化視野
舊夢難圓:大陸八十年代文化論爭
王朔現象與當代民間社會
文化救贖
人文關懷:一種知識與敘事
反激進與當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境遇
多元文化的困窘
「后東方」視點:穿越表象與錯覺
信息化的時代如何寫作?
人文文化與文化高品質發展論略
守望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70年代,向後看,向前看,看透文學
感性分享與審美的民主化
卡爾維諾:純文學最後的大師
博爾赫斯:帕慕克的「文學父親」?
通過記憶和文本的幽靈存活
美國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分析
第三輯·精神之樹
他山之石更奇崛
在「世界中」的現代文學史
始終在歷史中開創理論之路
始終開拓心靈的處女地
「一體化」:封存還是開放?
批評曠野里的精神之樹
一個人,一份雜誌與文學的親和力
激情與洒脫
重建學術史的「意境」
自由與敏銳的理論批評
走進歷史深處
在灰色的句子間銘刻歷史
「恕道」在當代危機中的普適性與積極面向
立心守志,和光同塵
第四輯·批評曠野
詭秘的南方
本土化策略與小說的可能性
西北大地上的歷史回聲
先鋒派:當代性與開放性
夢想成精:徐小斌的小說世界
詩性的敘述與語言極地
80年代的詩性還能復活嗎?
從前衛女性主義到中國書寫
螢火蟲、幽靈化或如佛一樣
余華的殘酷與準確
做文字的情人
小敘事中駕馭大歷史
永遠的舞者
極端境遇與「新人民性」
平易、平凡中的文學品質
讓大愛穿越藏地
古典意蘊與現代小說筆法
體驗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文學的通透之境
文學的時代難題與碎片化的疑慮
莫須有的「情懷癌」或與姜文的「一步之遙」
文字之舞與狐狸之隱
他始終挑戰小說的難度
恥之重與歸家的解脫
他的左鐮,他的筆
王蒙不老,青春萬歲
附錄 陳曉明著述
目錄
代跋 虛擬的神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