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春秋筆法的形成與發展入手,通過分析「筆法」的核心要義及其對經學、史學、文學傳統的深遠影響,展示其在意義建構範式、表意體系、闡釋傳統與史學敘事等領域與西方思想的激烈碰撞,試圖以此闡明,除藉助傳統翻譯學、史學、敘事學手段外,如何通過紮根中國經學與史學,在西方語言體系與文化架構下呈現中國「經」「傳」中的「微言大義」,回應中國史學的基本立場和精神,進而引導西方讀者在看似「斷爛朝報」式的文字罅隙間窺得中國文化的基本生成與運行機制,抉發異質文化圈間「互識」「互補」的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尋繹春秋筆法與述而不作如何作為一種獨特的思想資源,進入跨文化溝通的語境中,成為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指向。作者簡介
薛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ister)翻譯碩士,河南大學翻譯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典籍英譯研究、翻譯理論批評。近五年,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外譯重點項目1項,出版譯著1部,在中國典籍英譯研究領域積累了紮實的基礎,研究成果已獲得學界的一定關注。目錄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