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安邊 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研究 聶選華著 978752270844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068
商品編號: 978752270844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0*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固本安邊 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研究
ISBN:978752270844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聶選華著
頁數:506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518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固本安邊: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研究》以國家治理視閾中的邊疆治理為視角,對清代雲貴地區自然災害發生的驅動機制、災害的時空分佈特徵以及災荒賑濟的區域聯動和實踐效應進行系統地考察,既注重宏觀研究也重視微觀剖析,深刻揭示了清代荒政制度在西南邊疆地區實施過程中所呈現的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互動、官方與民間救災方式交互、倉儲備荒體系與糧食安全、邊疆治理模式和國家建設方略等多重面相。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作為有效推進西南邊疆治理和國家治理的重要舉措和關鍵環節,是西南邊疆內地化進程中多元主體參与社會協同治理內涵的具體表達。清代雲貴地區災荒賑濟協同機制的構建為雲南和貴州基層社會的治理提供了內源性動力,其作為推進西南邊疆地區社會公眾的國家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實踐路徑和標誌性符號,在客觀上提升了清朝治理邊疆和建設邊疆的整體成效。
《固本安邊: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研究》開拓了區域災荒賑濟和邊疆治理協同機制構建的新視角,對當前西南邊疆地區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健全和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資鑒價值。

作者簡介
聶選華,男,1987年生,雲南會澤人,歷史學博士,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助理研究員、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雲南大學民族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師資博士后,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醫學人類學專業委員會、東亞環境史學會會員,雲南省教育廳「雲南省高校災害資料庫建設與邊疆社會治理科技創新團隊」成員。主要從事明清時期西南災荒史、環境史及公共衛生人類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西部項目1項、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1項,以及其他國家、省級和校級社科項目4項。在《清史論叢》《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Plos one、Water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參編著作2部。

目錄
導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學術史回顧
三 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四 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雲貴地區災荒發生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清代雲貴地區災荒發生的自然因素
一 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二 氣候變遷加劇災害風險
三 生態環境變遷的負面效應
第二節 清代雲貴地區災荒發生的社會因素
一 區域社會發展差異的驅動
二 雲貴地區暴亂的擾動
第二章 清代雲貴地區自然災害的時空分佈特徵
第一節 清代雲貴地區自然災害的時空分佈差異
一 雲貴地區氣象災害風險的時空差異
二 雲貴地區地震災害風險的時空差異
三 雲貴地區地質災害風險的時空差異
四 雲貴地區疫疾災害風險的時空差異
五 雲貴地區農作物病蟲害的時空差異
第二節 清代雲貴地區自然災害產生的後果及影響
一 災害對雲貴地區農業生產的衝擊
二 災害對雲貴地區財政經濟的損耗
三 災害對雲貴地區民眾生活的擾動
四 災荒對雲貴地區社會文化的影響
第三章 清代雲貴地區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節 清代雲貴地區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 清代雲貴地區的報災
二 清代雲貴地區的勘災
三 清代雲貴地區的審戶
四 清代雲貴地區的發賑
第二節 清代雲貴地區救災的主要措施
一 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蠲免
二 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
三 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借貸
四 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撫恤
第四章 清代雲貴地區的備荒倉儲制度建設
第一節 清代雲貴地區的常平倉建設
一 清代雲貴地區的常平倉設置
二 清代雲貴地區常平倉的功能
三 清代雲貴地區常平倉的管理
第二節 清代雲貴地區的社倉建設
一 清代雲貴地區的社倉設置
二 清代雲貴地區社倉的功能
三 清代雲貴地區社倉的管理
第三節 清代雲貴地區的義倉建設
一 清代雲貴地區的義倉建設
二 清代雲貴地區義倉的功能
三 清代雲貴地區義倉的管理
第五章 清代雲貴地區災荒賑濟的實踐路徑
第六章 清代雲貴地區災荒賑濟典型案例探賾
第七章 清代雲貴地區災賑實踐的區域聯動效應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大約三年前,選華申請進入雲南大學民族學博士后流動站開展博士后研究時送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固本安邊:清代雲貴地區的災荒賑濟研究》,給我留下了史學基礎紮實且勤奮刻苦的印象。半個月前,他發來以博士論文為基礎補充修改後形成的同名著作書稿,希望我為之做序,迫使我重新閱讀。這次閱讀令我萌生出一些新的感受,現略述如下:
首先,史學基礎紮實且勤奮刻苦的印象更加深刻。選華受業于著名環境史專家周瓊教授,在周老師六年多時間的嚴格訓練之下,奠定了堅實的史學基礎。除了正史的文獻之外,作者博覽清代雲貴兩省的地方志、詩文集、遊記等,還查閱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奏章、詔令和諭旨等檔案史料,其中不乏世人所鮮見的新史料,從而使得清朝雲貴地區的災荒及其賑濟的過程清晰呈現出來。多數史家奉「論從史出」為圭臬,紮實的史學基礎、認真仔細的史料和檔案整理梳理,無疑增強了本書的深度和信度。
其次,研究對象的時空邊界劃定恰當。清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其政治體制結構還是西南邊疆治理對於中國的影響深遠,學界多有討論,在此不做更多闡發。作為雲貴高原的主要組織部分,雲南和貴州不僅在地理空間上相連,地形地貌、海拔、氣候以及生物資源等相似,而且其歷史過程、社會結構、文化特徵和經濟模式等相近,清代曾將兩省合置「雲貴總督」,對該區域不僅採取統一管理,而且採取了大致相同的治理策略。本書的災荒及其賑濟研究,以清代雲貴為研究單位,不僅能夠揭示相似自然和社會條件下災害的類型和特徵,並且能夠較為完整地闡釋有清一代的西南地區的災荒賑濟和邊疆治理模式。
再次,傳統中國邊疆治理研究的獨特視角。迄今已有的邊疆治理研究大都採用政治經濟制度的視角,而鮮有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切入。眾所周知,國家的出現,使人類獲得了一種更為強大的抵禦災害的資源和工具。善為國者能夠有效運用國家資源應對災害、救濟災民,其結果不僅「救黎民於水火」,而且增強了災區與國家的聯繫、災民對政府的認同。對於處於國家領土邊緣地區的邊疆民族地區來說,國家的救災賑濟行動具有增強邊疆治理和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特殊意義。本書從清朝的雲貴地區災荒賑濟角度討論中國傳統國家的邊疆治理,拓展了傳統中國邊疆治理和國家建設的領域,其學術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最後,闡釋與論說的深入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序言不是廣告,不能只有溢美之詞而不指陳得失。我同意史學家的「論從史出」原則,但不認為歷史研究等同於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鋪陳複述,而應當體現研究者更多的「主體性」,諸如乾嘉學派的考據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國年鑒學派的總體史學和計量史學等等,都體現了研究者對於史料考證分析的創造性智慧和理論建構,產出具有史料依據的新思想和新知識。從這一角度審視,感覺該書論述的嚴密性、深入性和系統性尚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選華博士畢業不久,屬於剛剛踏上學術研究的年青才俊,未來的道路還很長,作為他的博士后合作導師,希望他能不斷加強理論思維能力訓練和史學理論素養,寫出更具創新性和思想性的成果。
是以為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