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研究 李遠著 978752270798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2270798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09*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公益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研究
ISBN:978752270798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李遠著
叢書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一流學科建設叢書
頁數:212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514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行政權威主導與家族關聯的「舊公共性」愈來愈不能適應農村基層治理的需要,以農民組織化為中心的「新公共性」治理格局亟待建構,而公益組織正日益成為這一建構過程的重要參与主體。本書以T協會參与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的實踐為典型案例,揭示了公益組織參与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並深入分析了其內在邏輯,以期為農村公共性重建提供一種中觀的分析視野。

作者簡介

李遠,男,1991年出生。社會學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師資博士后。2019年6月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在讀期間,赴美國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一年。研究方向為社會組織與城鄉社區治理。在《學術研究》《江漢論壇》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若干篇,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一項、吉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 概念界定
一 公益組織
二 農村社區「新公共性」建構
第四節 研究對象
一 T協會簡介
二 協會的組織架構與人員構成
三 協會的工作內容
四 T協會在X村社區的組織化進程簡介
五 T協會所在的農村社區簡介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獻綜述與研究框架
第一節 文獻綜述
一 公共性理論回顧
二 農村公共性問題研究述評
三 公益組織參与農村公共性建構研究述評
第二節 研究框架:以「新公共性」為理論視角
一 作為農村社區治理格局變革藍圖的「新公共性」
二 作為農村社區治理格局變革邏輯的「新公共性」
第二章 化「私」為「共」:T協會在農村社區的組織化
第一節 T協會的組織化困境:鄉土公共文化與公益組織理念的差異
一 T協會動員社區參与的早期嘗試與困境
二 基於「私」的公共文化:特殊主義與功利主義
三 超脫特殊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公益理念
第二節 T協會的組織化策略:化「私」為「共」
一 基於人情互惠的組織吸納
二 基於經濟理性的組織吸納
三 將基於「私」的參与轉化為志願參与
第三節 T協會重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的機制分析
一 從「私」到「共」:鄉土公共文化的變革潛力
二 從嵌入到建構:公益組織的實踐邏輯
三 混合與過渡:鄉土公共文化的轉型路徑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化自在的「共」為自為的「共」:社區自治組織的培育
第一節 農村社區組織培育困境:社會資本潛在性與公益組織外來性
一 T協會培育農村社區組織的早期嘗試與困境
二 社區社會資本的潛在性與公益組織的外來性
第二節 社區組織化基礎的萌發:以T協會的組織化為橋樑
一 共同體意識的重塑
二 公共道德的轉型
三 社區精英的浮現
四 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提升
第三節 「公共事務服務核心組」:社區自治組織的成立過程
一 成立迷你社區基金會:社區自治組織的雛形
二 「社區基金會」轉型為社區自治組織
三 社區自治組織的內部建構
第四節 T協會的社區組織化策略:化自在的「共」為自為的「共」
一 將集體行動訴求轉化為組織化動力
二 將社區體制內外精英轉化為組織骨幹
三 將合作意識與能力轉化為組織行動
第五節 T協會激活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機制分析
一 從「隱」到「顯」:農村社會資本的增量可能
二 將共同體意識與志願精神轉化為組織參与
三 挖掘與轉化:公益組織的實踐邏輯
四 從「自在」到「自為」:農村社會資本的發育路徑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公」與「共」的互滲與制衡:基層自治組織的革新
第一節 社區社會組織的行政化風險:「公」「共」權力關係的不均衡
一 基層自治組織的強勢與社區社會組織的弱勢
二 「公共事務服務核心組」的行政化風險
第二節 T協會的風險化解策略:作為第三方的制衡
一 以「社會權威」平衡「行政權威」
二 以第三方身份監督自治制度與程序的落實
三 以第三方身份促成基層組織與社區組織的良性互動
第三節 相反的趨勢:基層自治組織的社會化
第四節 T協會調整農村社區權力格局的機制分析
一 從對立到互補:農村權力格局的重構前提
二 平衡與中介:公益組織的實踐邏輯
三 「公」「共」互促:農村權力格局的轉型路徑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公」「共」共生合作:初步搭建協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第一節 以沙地治理為內容的協同共治
第二節 T協會建構新治理格局的策略
一 以專業性主導協同治理的方案規劃
二 明確併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治理優勢
三 治理預期與經濟利益的雙重驅動
第三節 從協會主導到社區主導的協同共治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農村社區公共性結構的二重性
一 阻力抑或動力:基於「私」的鄉土公共文化
二 缺失抑或潛在:作為「共」的社區社會資本
三 對抗抑或互補:代表「公」的基層自治組織
第二節 農村「新公共性」的建構邏輯:私、共、公的轉化與互動
第三節 公益組織與農村社區的張力與化解策略
第四節 「生產社會」仍否可能:包容性的公共性建構
參考文獻
附錄1 訪談提綱(T協會工作人員)
附錄2 訪談提綱(X村村民)
致謝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