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呂怡維,英國諾丁漢大學法學博士,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國家人權教育與研究基地)研究員。在CSSCI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和參加多項社科基金項目。曾赴丹麥人權研究所、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等國際機構進行學術交流,代表中國人權研究會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做主題發言,宣介我國人權理念和成就。
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梳理及研究動態
(二)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三、研究對象和總體框架
(一)研究對象
(二)總體框架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國古代社會的「權利」意識與「基本人權」概念
一、中國古代社會的「權利」意識
(一)「權利」的認識
(二)中國古代社會權利意識分析
二、人權概念和人權思想的中國話語闡釋
(一)人權標準的中國話語闡釋
(二)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的理論思考
(三)「國家」職能與低限人權保障
第二章 中國古代「以民為本」治國思想理論的形成
一、「天賦人權」的中國話語闡釋及君權來源說的嬗變
(一)中、西方話語對「天賦人權」含義的不同闡釋
(二)中華傳統文化中君權由「民賦」說到「天賦」說的嬗變
二、「以民為本」思想的人權屬性及產生、發展與理論升華
(一)「以民為本」思想的核心
(二)先秦時期「以民為本」思想的源起與嬗變
(三)「以民為本」思想的系統化、理論化升華
第三章 「以民為本」治國思想的法律轉化
一、先秦時期治國思想的法律轉化
(一)「習慣」、「觀念」與實在法
(二)先秦法文化中的「禮」與「法」
(三)「君無戲言」——君主之命的實在法屬性
(四)先秦「以民為本」治國思想的實在法功能
二、中國古代「程序法則」與「制度操作」探析
(一)中華法文化中的程序法則與制度操作
(二)中國古代基本人權保障的程序法則與制度操作
(三)「湯武革命」在中華法文化中的位置
三、「以民為本」治國思想保障基本人權的主要法律措施
(一)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與保護規制
(二)省減租賦徭役措施的常態化
(三)對豪強兼并勢力的抑制
第四章 近、現代「以民為本」思想的演進
一、近代以來「以民為本」思想的演進
(一)近代歐洲反封建思潮的高漲與黃宗羲對君主制的批判
(二)「以民為本」思想向「反帝反封建」方向的演進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的革命性實踐
(一)中國共產黨綱領、宣言蘊含的「民本」精神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爭取基本人權的革命鬥爭實踐
(三)「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確立
第五章 「以民為本」思想的革命性變革和偉大實踐與新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成就
一、新中國人權發展基礎的奠定與社會變革
(一)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的確立
(二)充分體現「以民為本」精神的社會變革
(三)新中國人權發展中的曲折經歷
二、新中國對國際人權事務的逐步參与
(一)「主權」與「人權」規則的建立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主權與人權維護的認識和實踐
(三)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權觀與人權觀的適時調整
(四)20世紀末中國主權觀和人權觀的發展與成熟
三、改革開放與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發展才是硬道理」理念的確立
(二)人權事業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
第六章 「以民為本」思想歷史性變革的完成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發展的全面提速
一、「立法為民」與「以民為本」思想歷史性變革的完成
(一)階級社會「立法設刑」的目的
(二)傳統「民本」思想中人民的受「治」地位
(三)「立法為民」原則的確立
二、新時代系統性人權思想的形成與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引領下的系統性人權思想的形成
(二)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全面提速
第七章 「以民為本」人權核心理念與人權發展本土化的理論思考
一、「以民為本」人權核心理念的理論思考
(一)中、西人權核心理念的思考
(二)「以民為本」核心理念貫通「民生」與「人權」的思考
(三)新時代「以民為本」思想內涵的本質性變化的思考
二、國際人權發展「本土化」趨勢的認識與思考
(一)人權「本土性」的思考
(二)國際人權發展的「本土化」趨勢
結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