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文思想者 《清華人文思想者》編寫組編 978730262193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清華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13
商品編號: 978730262193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清華人文思想者
ISBN:9787302621935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清華人文思想者》編寫組編
頁數:148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496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清華大學人文學科的部分專家、學者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以來的學術思想彙編,部分內容已發表在微信公眾號、報刊上,涉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內容兼顧學術性與大眾性、思想性與社會性,具有可讀性,以向社會傳播清華新人文思想,提升清華人文的社會影響力。讀者對象面向高校教育工作者、文科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及對高等教育發展感興趣的人員。讀者對象面向高校教育工作者、文科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及對高等教育發展感興趣的人員。

作者簡介
彭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副校長,教育部歷史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曾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著有《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精神、自由與歷史:克羅齊歷史哲學研究》等,譯有《自然權利與歷史》、《德國的歷史觀》等。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章 人文·發展創新篇
1
江小涓:
努力構建講述中國故事的學術體系
2
劉江永:
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
6
許憲春:
文科學術研究要做到「三個對接」
11
陳 勁:
奮發努力,打造一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16
李稻葵:
以學術思想為抓手,勇擔新時代清華社會
科學發展新使命
21
蔣俏蕾:
以媒為酶——國際傳播與人文交流互鑒視角
下的文科建設
25
蒙 克:
學術成長與學術生態
32
孟天廣:
文理交叉驅動「計算社會科學」
40
陳岸瑛:
向美而行:清華美育的回顧與展望
48
李 蕉:
學生、學術、學科與創新的關係
54
第二章 人文·思想掇英篇
59
黃德寬:
傳統的力量:清華簡的當代價值
60
江小涓:
數字經濟,人文學科與全球治理
64
李稻葵:
從中國經濟實踐到中國經濟思想
69
李 強:
社會學與我國現代化建設
75
魯曉波:
藝術設計:為時代 為民生
83
汪 暉:
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
87
周光權:
法治的民本思想
93
錢穎一:
大學學生培養中的七個現象和七個權衡
97
王宏劍:
在多元風格中保持一元追求
106
楊永恆:
公共管理學科博士生培養要「頂天立地」
110
第三章 人文·大師風采篇
117
李學勤:
「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118
王明旨:
清華美院二十載
121
彭 林:
清華學生太優秀,老師多努力都不過分
127
陳 來: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129
崔建遠:
清華同行二十載,法學相伴四十年
132
萬俊人:
守望傳統 追問正義
137
汪 暉:
思想無邊界 追問不停止
143
格 非:
我是一個職業教師
146

前言/序言
去年秋天,在清華大學文科工作會前,時任校長邱勇
院士和部分文科教師進行了一次座談。邱校長對大家的發
言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並提議將老師們的發言稿進行系
統的梳理,集結成冊,取名為《清華人文思想者》,主要是
展現近年來清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們的思想成果。我
們深受鼓舞,隨即由學校文科建設處牽頭著手籌備了本書
的編撰工作。
筆者回溯辦學歷史,清華雖以理工科見長,但自建校起
就有悠久而豐盈的文科傳統,形成了「中西融會、古今貫通、
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人文學術殿堂群星璀璨,既有梁
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國學導師,又有聞一多、
朱自清、馮友蘭等享譽世界的人文大師。他們開風氣之先,
兼具中西學術之優長,不僅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作出了突
出的貢獻,而且為清華營造了濃厚的人文學術氛圍。
水木清華,人文日新。20世紀80年代,清華開始恢復
文科,一方面繼承輝煌的文科歷史;另一方面發揚新一代
文科學者的創新精神,推進新的文科建設,先後成立經濟
管理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新聞與傳
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研究院、五道口金融學院、
人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等十多個教學科研機構,取得了
引人矚目的發展成就。近年來,清華充分發揮多學科匯聚
和文理工醫交叉的優勢,以推動學科整體發展為目標,以
高質量複合型人才培養和跨學科學術研究為內核,重點在
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課程思政與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
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提升。
整體上看,文科發展為學校文化建設、人才培養與通
識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文清華」講壇啟動、文科資深
教授制度建立、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古文字
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藝術博物館落成開放、科
學博物館籌備試展,一大批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文化成果陸
續誕生。從學校點點滴滴的變化中,我們可以自豪地發現,
在文科發展潤物無聲的滋養下,清華形成了更人文的校園
氛圍。
在清華建校110周年校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
學考察時指出,「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站在
文科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我們組織編輯了這樣一本文集,
收錄了20餘篇文科教師的發言稿和對8位文科領域資深學
者的採訪特稿。全書總字數不到10萬字,篇幅雖然不長,
卻凝結了多位清華文科學者的心血與智慧。
本書分為「人文·發展創新篇」「人文·思想掇英篇」和「人
文·大師風采篇」三個章節。前兩章囊括了清華文科資深
學者、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幹教師「老、中、青」三代文
科教師的發言,既體現了他們對於清華文科育人理念、教
師隊伍、學科發展等問題的深刻思考,也展現出清華文科
建設中「代有才人出」的傳承與創新。第三章則是聚焦當
代文科的「大先生」,即清華文科領域資深學者的故事。從
一篇篇生動的人物訪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潛心立德
樹人、鑽研學術前沿、心系家國發展的寶貴品質,領略到
學校歷屆領導班子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瞻遠矚、勇開新
局的初心使命。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
的講話中提到,「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
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
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
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進程中,清華能否為
國家和社會貢獻一份重要力量?能否產生「清華學派」?
清華人文學者們能否定義並回答一個個時代之問?本書中
的諸位學者以及他們的思想成果,給出了一個初步的答案,
也值得未來和學界同人、後輩學子們一道去探索、去追尋。
面向未來,學校制訂了《「十四五」文科高質量發展行
動計劃》,我們將圍繞新的目標定位,更創新、更國際、更
人文,更堅定自信、更開放從容,努力建設最能夠體現中
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清
華文科。
本書呈現了近年來清華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取得
的若干學術成就和重要思想成果。我們希望能以這些奮戰
在文科建設一線的清華學者的心得體會,傳遞人文思想,
也願這些思想的火花,能夠穿透校園、影響社會、撒向世界,
去啟發和引領每一位人文行者的心路歷程。
《清華人文思想者》編寫組
2022年6月于清華園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