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一部中國儒學思想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整體思想史,也是一部儒學思想與科學技術交互作用的發展史。讀這本書,有助於中國人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傳統。
2 中國傳統思想的突出特點是:儒家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對於其發展超出古人的界域,是可以容納的;對於儒家以外的學說,是主張包容的。這就可以解釋在儒家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科學思想也能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
3 中國傳統思想對科學技術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本書從具體時代、具體人物出發,力求作出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五章,約34萬字,以時代為經,以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為基礎,簡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國儒學思想的發展脈絡,闡明各時代儒學思想的內涵、特點及轉化動力,並特別分析了各時代儒學思想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辯證關係,具有資料豐富、脈絡清晰、論證有力等特點。
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的研究點有三:一,對中國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力求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二,重點研究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三,開始研究儒學思想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這部專著里將探索中國儒學的演變軌跡,把儒學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複雜的、多方位的關係作為研究的重點。」
作者簡介
張豈之,1927年生,江蘇南通人,曾任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西北大學校長。50-60年代,協助侯外廬先生整理《中國思想通史》,后同侯外廬、邱漢生共同主編《宋明理學史》。80年代中期以來,主編有《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學說史》《中國儒學思想史》以及高校教材《中國歷史》(六卷本)等。自著有《顧炎武》《儒學、理學、實學、新學》《中華人文精神》等。主編《華夏文化》雜誌。2016年,榮獲「國學終身成就獎」。
目錄
序Ⅰ—Ⅲ
緒 論1
第一章 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孔子及其思想14
第一節 儒學思想產生的歷史文化積累 15
第二節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 20
第三節 早期儒學即人學 24
第四節 人學的兩重性 33
第五節 人學與辯證思維 40
第六節 儒家學派的分化與人學 48
第二章 孟子思想與人學55
第一節 仁政學說 56
第二節 民本主義 62
第三節 「人」的初步發現 70
第四節 性善論 78
第五節 辯證思維 85
第三章 荀子關於人學的理論95
第一節 發現了自覺的「人」 96
第二節 人「最為天下貴」 103
第三節 性惡論 110
第四節 人的認識能力 116
第五節 樸素的辯證思維 123
第四章 《大學》、《中庸》在儒學史上的地位 130
第一節 《大學》、《中庸》的著作時代和基本內容 130
第二節 修身為本的政治倫理觀 136
第三節 中庸之道之剖析 153
第五章 漢代的易學與儒學163
第一節 漢代易學概況 163
第二節 孟喜和京房的易學 166
第三節 《易緯》的象數學 178
第四節 荀爽、虞翻的卦變說 189
第六章 漢代儒學概述197
第一節 漢代儒學的兩重性 197
第二節 儒學的理性主義與自然科學 209
第三節 儒學的獨斷主義與自然科學 224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變化239
第一節 儒家經學的沉淪與玄學的興起 239
第二節 儒學在南北朝發展的兩種趨勢 248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與自然科學256
第一節 自然科學發展的理論化傾向 256
第二節 儒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結合 278
第九章 隋唐時期的儒學294
第一節 儒學思想演變的傾向 294
第二節 儒、佛、道的合流趨勢 298
第三節 唐中葉儒學與佛學的結合 302
第十章 唐代儒學與自然科學309
第一節 唐代自然科學發展的開放性特點 309
第二節 唐代儒學演變與自然科學的關係 320
第十一章 宋明儒學的表現形態——理學331
第一節 儒學哲學化過程 331
第二節 佛學與道教之滲透 337
第三節 理學的兩重性 340
第十二章 宋元明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與轉折351
第一節 自然科學發展概況 351
第二節 明代自然科學的轉折 363
第十三章 理學與自然科學的多層次關係365
第一節 自然科學之發展與理學 365
第二節 理學對自然科學的桎梏 384
第十四章 清代儒學的特色398
第一節 實學的興起 398
第二節 理學的沉淪 404
第三節 漢學的盛衰 409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學與自然科學415
第一節 理學與自然科學 415
第二節 實學與自然科學 419
第三節 中學與西學之爭的序幕 424
后 記433
新版後記434
精彩書摘
清代的「西學中源說」[ 摘自本書第十五章《清代儒學與自然科學》,標題由編者另擬,重新分段。]
梅文鼎受儒家經典《周易》、《中庸》和宋代理學思想影響,所以他的民族意識比較濃厚,在中學與西學的關係問題上,則認為西學是發源於中學的。這種「西學中源說」,並非首肇于梅文鼎。
明、清易代引起的政治動蕩,曾使一些有強烈民族感情的知識分子由讀經談理轉而改讀天文地理等經世致用之學,以圖匡複明室和光復所謂華夏文化。
如著名學者黃宗羲在反清兵敗后浮於海上,日與人「坐船中正襟講學,暇則注《授時》、《泰西》、《回回》三歷」,「嘗言勾股之術乃周公、商高之遺而後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竊其傳。」(《鮚埼亭集》卷11《梨州先生神道碑文》)
當時的另一學者陳藎謨作《度測》一書,其自序中寫道:「《九章》參伍錯綜,周無窮之變,而勾股尤奇奧,其法肇見《周髀》,周公受之商高」,「《周髀》者,勾股之徑;《法義》(即徐光啟、利瑪竇合譯的《測量法義》)者,勾股之疏傳也。」
王錫闡則說:「《天問》曰:『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則七政異天之說,古必有之。近代既亡其書,西說遂為創論。余審日月之視差,察五星之順逆,見其實。然益知西說原本中學,非臆撰也。」(《疇人傳·王錫闡》)
這些「西學中源說」,無疑對梅文鼎產生了影響。他的《歷學疑問》和《歷學疑問補》,則是天文學領域的「西學中源說」之集大成者。其中論述了中西二法的異同,認為西方天文學中的許多論斷都出自中華典籍。如說「地球有寒暖五帶之說」即《周髀算經》的「七衡六間說」,「地圓說」即《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地之為下說」,「本輪均輪說」即《楚辭·天問》中的「圜則九重說」,「渾蓋通憲(指渾蓋儀的原理)即古蓋天法」,「簡平儀亦蓋天器,而八線割圓(指三角學)亦古所有」,等等。
還要指出,「西學中源說」在數學領域內的一個標本是「幾何即勾股論」,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厭其煩地闡述了這個觀點。如《幾何通解》說:「幾何不言勾股,然其理亦勾股也。」《勾股舉隅》又說:「言測量至西術詳矣,究不能外勾股之立成也。」
康熙著有《三角形論》,也是「西學中源說」的一個標本。梅文鼎贊曰:「御制《三角形論》言西學貫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績學堂詩鈔》卷4)其實康熙所論而「著撰家皆所未及」的,不外乎梅文鼎反覆闡說的「幾何即勾股論」。
他提倡「西學中源說」,主觀上雖有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願望,但其論證方法和總的結論是不正確的。到清代中葉,有些學者對「西學中源說」又加以發揮。甚至到了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的後期思想也沿襲此說。
前言/序言
序
新版後記
清代的「西學中源說」
序
最近幾年我國學術界對儒學思想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展,產生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特別要提到的是,中國孔子基金會多次舉行關於孔子和儒學的學術討論會,推動了國內外儒學思想的研究。我對儒學思想研究興趣的增長,和這種活躍的學術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1986年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舉行首屆學術討論會,為參加這次會議,我寫了《我國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論文。關於孔子的「和而不同」的觀點過去學者們討論得比較少,當我將這篇論文的要點向學術會議作了介紹以後,得到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匡亞明先生的讚許,也引起學者們的討論。1987年夏我作為中國孔子基金會代表團的成員之一,應聯邦德國阿登納基金會之邀,去作學術討論和短期訪問時,就是講的孔子「和而不同」的問題,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李逵六教授精心譯成德文,在德國介紹過。外國朋友也比較感興趣。
從這裏我覺得需要從一些新的角度去研究孔子和儒學思想。我又受到1988年夏中國孔子基金會和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討論會的推動,寫了《儒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作用》,將其要點在大會上作了說明,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興趣;我在會上的發言後來刊登于《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從這個時候起,我就醞釀著要編著一部《中國儒學思想史》的專著。
1988年冬季,中國孔子基金會和聯邦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在聯邦德國首都波恩舉行國際儒學討論會,我寫了《孔子與當今世界》的論文。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宮達非同志很贊成這篇文章的觀點,給我以鼓勵。會上不少學者提出孔子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問題,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問題之一。1988年夏我已寫成《孔子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論文,不過,在當時國內正在流行著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有時竟有這樣的情況:對中國傳統文化如實地在某些方面加以肯定,文章就不大容易發表。所以這篇文章首先被譯成德文在國外發表。直到1989年秋中國孔子基金會舉行孔子誕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我對《孔子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文作了補充,向會議提出,並作了發言。這篇論文得到一些學者的鼓勵,很快得以在國內公開發表。
在這幾年裡,我和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同志們對中國儒學進行了研究,我們的研究重點有三:一,對中國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力求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二,重點研究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三,開始研究儒學思想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我主編,將它們系統地彙集成冊,以《中國儒學思想史》為書名奉獻給讀者們。這本書很快就要出版,我要感謝中國孔子基金會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由於他們的鞭策和推動,這部書的寫作才得以比較順利地完成。
我覺得,對待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需要在「研究、改造、繼承、創新」這八個字上下功夫。所謂「研究」,就是對傳統思想文化進行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研究,辨別出它的優點和劣點,辨別出它的優良傳統方面和陳腐傳統方面。雖然有人說,這種方法不可取,甚至「民主性精華」和「封建性糟粕」也不可用。可是我認為,「民主性精華」和「封建性糟粕」的存在是客觀的歷史實際。如果說我們的傳統思想文化全是劣點,那麼我們民族何以幾千年來的歷史綿延不斷?如果說我們的傳統思想文化全是珍品,何以我們今天仍然有消除封建思想的任務?但在今天要特別注意防止民族虛無主義的影響。
研究的成果需要加工、改造,儘可能地賦予新意。任何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的,受到歷史時代的限制,特別是作為傳統文化主幹部分的思想文化,歷史時代的烙印就更加鮮明。對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任何一種思想,完全搬到今天,不進行任何改造,不賦予新意,而拿來立即作為人民的理論營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不能離開對它的改造;而對它的改造,正是為了更好地對它繼承和創新。但在這本書中我們究竟做到了幾分,那是要請讀者們加以批評指正的。
張豈之
1989年11月25日
于西北大學
新版後記
《中國儒學思想史》一書,在初版三十多年之後,得以重印再版,得力於該書英文譯者王改華女士的努力和中華書局編輯王傳龍先生的推動,我們心存感激。
這本小冊子的寫作年代,正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熱潮推動下學術思想界十分活躍的時期,在那個年代,我親身訪問了日本和西歐,作為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者,我寫了《孔子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論文,分別在德國和中國發表。這反映了我當時對儒學思想的研究和思考,這正是我們寫作《中國儒學思想史》的背景。
值得慶幸的是,到今天來看,我們那時對儒學思想的主體看法,基本上經受住了歷史檢驗,這也就是我們樂於接受中華書局的建議,將其原封不動地再版的原因。所謂主體看法主要指的是:我國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其哲學思想的基礎,是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對於其發展超出古人的界域,是可以容納的;對於儒家以外的學說,是主張包容的。這就可以解釋在儒家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科學思想也能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例如「格物致知」的學說,在古代早期主要是從倫理角度立論的,而到了宋代,二程、朱熹將其納入知識論的範疇,到了近代,「格致學」成了「科學」的代名詞,「格致家」成了科學家的代名詞。而晚明西方科學隨著耶穌會士來華,受到了有著進取精神的中國儒生的歡迎,身兼官員和儒生的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我在本書的序言中曾經寫道:「對待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需要在『研究、改造、繼承、創新』這八個字上下功夫。所謂『研究』,就是對傳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