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認同為何?為何研究認同問題?價值觀認同又如何理解?現代社會如何推進價值觀認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認同如何實現?為弄清以上問題,《價值觀認同研究》考察了作為認同核心的價值觀認同的本質及人學依據,深入闡釋由記憶、利益、媒介和制度構成的價值觀認同運行機制及其內在邏輯。在此基礎上,全面理解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基本狀況,探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認同的有效路徑。
作者簡介
李桂艷,女,1985年生,哲學博士,現為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哲學研究。目前主持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一項,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項目和其他項目若干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及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報刊上發表論文若干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價值觀認同的理論基石
第一節 認同與價值觀認同
一 認同是對「我是誰」的回答
二 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觀認同
三 價值觀認同的本質
第二節 價值觀認同的功能
一 自我存在的確認與建構
二 群體的凝聚、穩定與發展
三 主體性的彰顯與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節 價值觀認同的運行
一 人的歷史生成性與價值觀認同的動態發展
二 人的文化性與價值觀的認同
三 記憶、利益、媒介與制度構建成價值觀認同的基本運行機制
第二章 記憶:價值觀認同的起點
第一節 記憶形成與價值觀認同
一 記憶以意識為前提
二 何為記憶?
三 記憶在實踐中引導價值觀認同
第二節 記憶內容與價值觀認同
一 集體記憶的共享性及其向心力
二 文化傳統的凝聚力與價值觀認同
三 記憶的遺忘與重構:新價值觀的認同
第三節 記憶形式與價值觀認同
一 記憶的外在形式推動價值觀認同
二 記憶的書寫:語言文字與價值觀認同
三 身體記憶推動價值觀認同的實現
第三章 利益:價值觀認同的基礎
第一節 利益是價值觀認同的關鍵
一 需要、利益與價值
二 利益、實踐與價值觀認同
三 利益、社會關係與價值觀認同
第二節 利益直接推動價值觀認同
一 利益統一決定價值觀認同
二 利益矛盾刺激價值觀認同
三 利益在價值觀認同中的作用
第三節 利益機制蘊含的價值觀及其認同
一 利益機制與價值觀
二 利益主體目的、客體分配與價值觀認同
三 利益實現手段的價值審視
第四章 媒介:價值觀認同的中介
第一節 媒介是價值觀認同的「脈絡」
一 媒介是人們傳遞信息的工具
第五章 制度:價值觀認同的保障
第六章 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認同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人的存在是通過其行為來實現的,而記憶總能指引人的活動。沒有記憶的人,也就無法更好地進行能動性的實踐活動。現實生活證明,人們的日常行為實際上處處展現著記憶的影響,很多活動經驗都是在不斷的反覆中被認同。正如火的使用,人類誕生之初並不會使用火,一旦火的使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過代代相傳,人們對於火的運用更加成熟、靈活。這種活動已經成為人們實踐中的深刻記憶,人們對於火及其使用的認同都非常深刻。正是通過反覆實踐以及其創新,記憶被人們認同。時間越久,這種認同就更加深刻。
實踐活動推動著人的發展,在不斷重構記憶的同時也在積累著記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抽象形成理論知識或規律,這些科學規律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它是人們在當前現實條件下毋須質疑的內容,也不會受到人的心理、情感、意志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人們不需要去記憶它們產生和形成的具體歷史背景,就直接運用於當前的實踐過程當中。當然,人們對於這類知識的信任,是建立在人們對於科學知識的信仰和崇拜基礎上的。人們對於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總是抱有很高的認同感。在此基礎上,記憶的重構活動,不能脫離人們對於科學知識信仰的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對於科學知識的崇拜,也是在記憶重構的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這是人們對於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科學知識的認同而帶來的記憶的重構。反過來說,正是關於科學知識的記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進一步加固了這種認同。可見,記憶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互相促進必然推動價值觀認同的實現。
記憶的傳承與傳遞,與實踐活動是同一的過程。個人總是從父母那裡學會很多經驗知識、道德觀念,直接影響著其活動的進行以及自身價值觀的建構。生命的繁衍傳承過程就包含著價值觀的教育,父母總是將自己從長輩那裡和實際生活中總結的經驗知識和價值觀念都傳遞給下一代。這不僅僅是對於後代的培養教育,更是確定對於這個生活環境及其價值觀的認同。生存於不同環境的人,必然形成不同的記憶。不同生存環境、不同的實踐活動對於人的性格、素質、心理等方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自我的認知與建構都不能忽視對於它們的記憶。人們正是在適應這種環境的過程中實現對於其的認同,進而完成自我存在的定位。
只有具有記憶的人,才能夠進行能動性的活動。人的活動不斷積累著人的記憶,併為認知自我與他人提供重要的依據。人們從其歷史的記憶當中確認自我的起源,記憶是在人的生存活動中形成並發展的。人們保障生命價值的過程,就蘊涵著記憶的不斷積累與發展。生命的維持,首先需要滿足如食物等基本生理需求。這些食物的獲取,一開始主要是果實的採摘、動物的狩獵等。隨著活動的開展,人們的生存能力不斷提升。人們對於工具的使用已使得人不再停留在動物的本能活動層次上,而是在這些活動的記憶基礎上進行思維變革。例如,勞動工具從石器、青銅器經過鐵器到現代大機械作業的轉變發展,其背後正是人們在實踐中對於記憶的重新建構。沒有記憶的人,其活動是停滯不前的,人的生存活動只能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正是記憶,為人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推動了實踐水平的提升。在此過程中,人們對於各種經驗知識、價值觀念的接受與認同,都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磨礪。
價值觀起源於人的現實實踐,價值觀認同也需要在人的實踐中得到實現。「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裏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①正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記憶才得以形成並傳遞。人們共同參与同一活動,必然會形成共同的記憶。但個人的心理、情感、性格等方面又存在著差異,因而這一記憶又必然存在著差異。這並不影響人們的認同,共同的實踐、共同的記憶都為價值觀的認同創造了有利條件。即使不存在著這種實踐與記憶的共同經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也會推動著價值觀的認同。這一交往實際上已經為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交往實踐而形成的記憶共享必然帶來價值觀的同一。這也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依賴的辯證關係所決定的,個人、群體必然要保持著交往並由此來維繫自我的存在與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必然是同一與差異並存的,同一代表著認同的可能性,差異意味著認同的必要性,這些在交往實踐中都會得以靈活地展現。
人的實踐活動總是離不開價值觀的引導與激勵,而每個人的實踐所形成的記憶都是不同的,記憶中所建構並確認的價值觀都帶有其親身經歷的特徵。記憶的形成、價值觀的形成與認同實際上都是在人的實踐中進行的。實踐活動憑藉人的意識能力形成記憶,記憶的保存與傳遞反過來指引著人的實踐。價值觀作為人的記憶中的核心內容 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就已經被人們所認同,並且隨著記憶的不斷重新建構而不斷改變自身,適應當前社會環境與自身需要來認同新的價值觀,最終實現新的價值觀的確立。人的存在與發展都需要實踐來維持,因而記憶以及價值觀認同也必然會在實踐中不斷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