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態問題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是現代工業化生產力發展所產生出來問題,因而必須通過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來解決。然而在生產力系統的這些技術性問題的背後,我們可以發現那種驅動這種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關係力量,因而生態問題同時也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問題。正是某些社會集團為了達到自身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危害他人和全人類的生態危機,因此變革生產關係是解決生態危機的前提。這就是「生態問題的二重性」,它是《資本論》的勞動二重性思想在生態問題上的表現。從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角度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係,使《資本論》的生態思想本質上區別於西方生態思想。《資本論》中所所說的資本,乃是以物質性生產要素為載體的社會關係,是投入到生產中追求自身增殖的剩餘勞動價值。資本為了自身增殖,必然成為組織生產要素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強大的社會關係紐帶,從而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對資本來說,推動生產力發展只是手段,其目的只是為了實現價值增殖,也即賺錢。為了達此目的而進行的資本擴張過程,成為資本不斷吞噬各種生產要素的不斷把世界「資本化」的過程,由此形成了資本邏輯。這種資本邏輯必然與生態邏輯發生矛盾與衝突。資本邏輯的時空展現最終撕裂生態環境自身的邏輯。而這個過程表現為無限擴張的正反饋過程:資本以佔有和利用生態資源為前提,不斷將生態資源吸納到資本體系內部,使之成為資本增殖的載體,破壞生態環境;而資本在汲取自然力之後,獲得了更強的「擴張能力」,需要吸納更多的生態資源,不斷加劇對自然資源的盤剝力度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人類勞動通過資本擴張過程產生了一個危害人類自身的惡化的環境系統,這是「生態異化」。要消除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異化」的矛盾,必須改變造成這種「生態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與其他各種生態哲學的本質差異之所在。
目錄
引言 生態危機呼喚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
一、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
二、「中國奇迹」與生態警鐘的敲響
三、相關文獻綜述
四、基本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生態危機「源於何處」:各種生態觀透析
第一節 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及其批判
一、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
二、非人類中心主義:人類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
三、抽象的「人類」:無法找到生態危機的出路
第二節 生態危機的生產力論及其批判
一、生產力發展: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
二、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無關?
三、忽視生產關係力量:無法真正解決生態危機
第三節 生態危機的根源:人與自然關係的社會異化
一、人與自然關係的社會生成
二、人與自然關係的背後:人與人的關係
三、異化勞動與自然的異化
四、生態問題的出路:異化社會關係的改變
第二章 《資本論》生態哲學的核心:資本邏輯的生態悖論
第一節 物化勞動的客觀邏輯
一、勞動: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二、社會生產的物化
三、社會關係的物化
第二節 物化勞動的新形態:資本及其擴張途徑
一、資本二重性
二、資本的社會關係本質
三、資本邏輯:普遍的法則
四、資本擴張的根本途徑:「兩個最大化」
第三節 資本擴張的生態悖論
一、自然力的破壞
二、物質變換的斷裂
三、資本擴張的時空壓縮與生態再生產的空間悖論
四、「資本-生態」正反饋怪圈與自然界的「貧困積累」
第三章 國際資本與全球生態格局
第四章 對資本的駕馭與導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第五章 建立生態環境再生產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出路
第六章 構建生態產業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骨架
第七章 生態消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基礎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1997年12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150多個國家參會,會議通過了旨在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對簽署協議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減排量和減排時間作了明確規定,各國家因自身發展水平差異,其減排量以及開始減排的時間點有所不同。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實行總量控制,推行廢氣排放權的市場化,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減排任務的國家可以通過市場向排放權盈餘的國家進行購買,建立排放權有償使用市場,將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聯繫起來,從而保證全球總排放量的減少。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和試點,1988年,開始了排污許可證試點工作;199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在包頭、太原、開遠、平頂山、柳州、貴陽等6個城市進行了大氣污染物排污權交易的試點;2001年4月,原國家環保總局與美國環保協會合作,探索利用市場機制解決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問題。2007年11月10日,我國第一個排污權交易中心在浙江嘉興掛牌成立。2014年8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排污權交易的一些政策問題進行明確,加快建立和完善排污權市場交易,積極通過市場化手段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升污染治理水平,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截至2014年8月,我國已在浙江、江蘇、天津、重慶等11個省市進行了排污權交易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服務一般包括排放權交易服務、排放權的使用、項目開發、諮詢調查四項內容。建立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個試點碳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成交量突破3 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權市場改革成效初顯。
通過市場來完成排污權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可以充分調動企業減排防污的積極性。傳統的「付費排污」方式沒有真正激活企業的節能減排的主體意識,「付費排污」制度是一種政府許可制度,企業將其視為一種外在約束,減排沒有內化成企業生產理念。外部的約束實效是有限的,企業處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在其付了排污費后,必然會千方百計地多排污、超排污,往往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對立,經濟快速發展與排污增加、環境惡化同步,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不利於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再生產。相比之下,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在解決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再生產問題時,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和靈活性。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從其利益出發,自主決定生產和排放規模,並據此在排污權交易市場上進行買入或賣出排污權。排污權交易是在排污總量控制前提下,按照自願、公平的市場原則進行,這能充分調動企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因為不同企業的污染排放量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差異巨大,當排污權可以有償交易時,那些排放量小的治理成本低的企業,就可以儘可能治理污染,然後將富餘排污權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實現「不生產也能獲利」目的,充分調動了其減排治污的積極性。而對那些排放量大、治理成本高的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市場購買排放權繼續生產,另一方面處於成本收益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促使其加大節能治污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斷改進和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最大化地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量,並儘可能地回收利用生產廢棄物,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總之,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可以激發企業節能減排的主體意識,企業通過減少排放量或者轉讓排污權,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這將進一步激勵企業生態生產。因此,排污權交易可以調動企業節能治污的積極性,將節能治污從原先的政府的強制行為轉換成企業自覺的市場行為,實現了生態環境容量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生態環境可持續再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既是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路徑。
前言/序言
魯明川的著作《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的出版,值得慶賀。就理論發展而言,《資本論》可以說是人類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其中許多理念的深刻內涵,有待後人進一步發掘,並且一旦能夠發掘和光大,便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例如,馬克斯·韋伯關於「資本主義精神」的思想,凱恩斯關於貨幣給經濟體系帶來本質性變化的思想、關於市場經濟總供給必然過剩的理論等等,都是影響整個世界的思想。而這些思想,無論其提出者承認與否,我們都能非常明確地從《資本論》中發現追尋其思想發源地,而這些作者不可能不受《資本論》中相關著名思想的影響。而《資本論》中蘊含的極其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更有待進一步發掘。魯明川的這本著作,以他對《資本論》的總體思想的把握為基礎,用明晰的邏輯思路和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關切,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基於此,我非常樂意為此書作序。
直接地看來,生態問題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是現代工業化生產力發展所產生出來問題,因而必須通過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來解決。然而在生產力系統的這些技術性問題的背後,我們可以發現那種驅動這種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關係力量,因而生態問題同時也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問題。正是某些社會集團為了達到自身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危害他人和全人類的生態危機,因此變革生產關係是解決生態危機的前提。這就是「生態問題的二重性」,它是《資本論》的勞動二重性思想在生態問題上的表現。從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角度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係,使《資本論》的生態思想本質上區別於西方生態思想。《資本論》中所所說的資本,乃是以物質性生產要素為載體的社會關係,是投入到生產中追求自身增殖的剩餘勞動價值。資本為了自身增殖,必然成為組織生產要素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強大的社會關係紐帶,從而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對資本來說,推動生產力發展只是手段,其目的只是為了實現價值增殖,也即賺錢。為了達此目的而進行的資本擴張過程,成為資本不斷吞噬各種生產要素的不斷把世界「資本化」的過程,由此形成了資本邏輯。這種資本邏輯必然與生態邏輯發生矛盾與衝突。資本邏輯的時空展現最終撕裂生態環境自身的邏輯。而這個過程表現為無限擴張的正反饋過程:資本以佔有和利用生態資源為前提,不斷將生態資源吸納到資本體系內部,使之成為資本增殖的載體,破壞生態環境;而資本在汲取自然力之後,獲得了更強的「擴張能力」,需要吸納更多的生態資源,不斷加劇對自然資源的盤剝力度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人類勞動通過資本擴張過程產生了一個危害人類自身的惡化的環境系統,這是「生態異化」。要消除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異化」的矛盾,必須改變造成這種「生態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與其他各種生態哲學的本質差異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