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康熙傳》——卓越領導力是怎樣煉成的?
清軍入關18年後,年僅8歲的玄燁登上帝位。誰也想不到,八年後,他一舉擒拿權傾朝野的鰲拜集團,實現親政。一個娃娃皇帝,他的見識與魄力從何而來?康熙告訴你,修鍊領導力要趁早!
康熙是帝王,更是卷王。自律刻苦愛思考,解鎖帝王必備技能之餘,卷出職場新高度,老師忙飛,大臣崩潰。出塞外,巡江南,收台灣,拒沙俄,征朔漠,調度有方,用人得宜,建立不世功勛。彌合滿漢,言出必行,經濟文化兩手抓,開啟中國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巔峰。
本書充分運用《清實錄》《康熙起居注》等一手史料,詳細講述康熙自律、勤奮、寬仁、開明的一生,解析卓越領導者如何提升自我,活到老、學到老,如何鞏固權力,如何教養子女,平衡事業與家庭。
作者簡介
馮爾康:清史研究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工程編寫者之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清史、中國社會史暨史料學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清史史料學》《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中國社會史研究》《去古人的庭院散步》《清代人物三十題》《曹雪芹與》等。
白新良: 清史研究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工程編寫者之一。長期致力於清史研究及教學工作。出版有《清史考辨》《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等多部著作。
精彩書評
毛澤東評價康熙:
康熙皇帝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他三征噶爾丹,團結蒙古部族,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剿台灣,完成統一台灣的大業。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牢固了東北的邊疆。第二個偉大貢獻是他的統一戰線政策。滿族進關兵力只有五萬多,以這樣少的人口,統治那樣一個大國,管理那麼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而康熙發現了一個統一戰線,先團結蒙古族,後來又團結漢族的上層人土,繼承了比滿文更先進的漢文化。康熙第三個了不起的地方,他有獎罰分明的用人制度,即使貴為皇子,打了敗仗,也不能進德勝門,必須在城外聽候處置。
康熙除了會幾種民族語言之外,還會好幾種外語,包括希臘文,他還精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他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先進知識的開明君主。他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學、解剖學、農藝學和工程技術有濃厚興趣,還親自主持編輯科技書籍。
目錄
《康熙傳》
第一章 童年
一、普通皇子
二、順治去世
三、康熙繼位
第二章 除奸
一、輔臣專權
二、換地之爭
三、擒拿鰲拜
四、御門聽政
第三章 發憤
一、經筵日講
二、鑽研科學
第四章 搏鬥
一、三藩由來
二、決意撤藩
三、南國烽煙
四、變生肘腋
五、閩廣從逆
六 、陝甘變亂
七、艱難相持
八、橫掃叛逆
九、吳逆病死
十、直搗巢穴
十一、徹底撤藩
第五章 武功
一、統一台灣
二、抗拒沙俄
三、親征朔漠
四、懷柔蒙古
第六章 經世
一、籠絡遺民
二、消泯滿漢
三、群力決策
四、打擊黨爭
五、推行密折
六、改革旗務
七、四齣巡幸
八、興廉懲貪
第七章 利民
一、重農恤商
二、蠲免賑濟
三、治理黃河
四、開礦禁礦
五、開海禁海
第八章 文治
一 、設館修史
二、尊奉程朱
三、振興教育
四、編修群籍
第九章 晚景(上)
一、普免錢糧
二、偶興文獄
三、遣使絕域
四、出兵安藏
五、鎮壓起義
六、千叟盛宴
第十章 晚景(下)
一、摹古立儲
二、諸子爭儲
三、艱難探索
四、雍正繼位
第十一章 家庭
一、祖母
二、母親
三、兄弟
四、姊妹
五、后妃
六、皇子
七、皇女
第十二章 師友
一、發矇塾師
二、日講諸臣
三、外籍教師
第十三章 著作
一、詩情畫意
二、文章爾雅
第十四章 作風
一、勤政務實
二、崇尚節儉
三、仁慈寬厚
第十五章 地位
附錄
一、康熙皇帝年表
二、康熙皇帝諸母表
三、康熙皇帝兄弟表
四、康熙皇帝姊妹表
五、康熙皇帝后妃表
六、康熙皇帝皇子表
七、康熙皇帝皇女表
八、主要參考文獻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康熙傳》
對於各級官員,康熙皇帝不只使用,而且也處處表示關心,以增進君臣之間的感情交流。他認為君臣只有經常在一起商討國事,才能上通下達,共同籌劃,才能避免前明君臣阻隔、依賴宦官而至亡國的悲劇再度上演。他問大學士馬齊:前代君王不接見諸臣,所以諸臣也見不到君王,君臣之間怎樣通氣呢?馬齊回答說:明代皇帝向來無接見諸臣之例,即使接見,也不許說話。康熙皇帝慨嘆道:「為人君者若不面見諸臣,則政何以理焉?」他除了與諸部臣、大學士討論重要政務外,「即小事,必向大學士、學士、九卿問之」,有時也通過問詢他們的家境來聯絡感情,體恤下情。出於對康熙皇帝的感戴之情,不少臣下對工作盡職盡責,「凡有上諭,一字未妥,必行改正,不肯草草放過」,甚至敢於與他爭論,不讓地步。他對大臣的這種「執拗」總是十分讚許,對大臣們說:你們都是議政大臣,應該各抒己見,直言無諱,即使有小差錯,我難道還會因為議政而加罪於你們嗎?一次,他發現自己批閱奏章出現兩處誤差,就對大學士們說:你們拆封,見到錯誤就應指出來。你們若能指出我的錯誤,我只有高興,還會責備你們嗎?像漢朝那樣,一見災異,即殺大臣,真是荒謬!輔佐君王的人,如有過失,應該君臣共同承擔,哪裡可以只推卸給大臣們呢?
對臣工們的身體和家庭生活,他也極表關心。有時出巡在外,見到扈從學士、部臣因病不能處理奏章,他便讓御醫為其治療、護理。夏天炎熱,他幾次臨時改變啟奏時間,或改為間日一次,免老病者前來面奏等。康熙五十三年(1714)六月,康熙皇帝出巡塞北,感到天氣炎熱,便詔諭扈從文武大臣、官員:早朝時,吃完祭肉就散朝回去,老年大臣暫免朝奏,有事隨時召見。巡守人員可脫帽,穿短衣衫,「熱甚,解衣露體,亦無妨也。朕出時亦不必遽著衣帽。弓匠、箭匠等除該班外,無事免到」。「報上遞來事件,並無緊要處,每限傍晚時到。今值酷暑,驛遞人馬交困,應著少緩,限於次日日出前到,俟暑退後,仍照常行。」 這樣,終其在位期間,君臣關係一直頗為融洽密切。對工作,各級官員普遍任勞任怨;對康熙皇帝,他們也倍加愛戴,並十分關心他的健康。康熙皇帝生病期間,宣布暫停御門聽政,而各部院官員「俱赴左門請安」,這使康熙皇帝十分感動。他曾十分動情地對大臣們說:「君臣誼均一體,分勢雖懸,而情意不隔。安危欣戚,無不可相告語者。堂陛之義,固宜如是也。」御門聽政中,他對大臣們的「感情投入」的確得到了回報,大大增加了廣大臣工對他的向心力,他的統治也因此進一步鞏固下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