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28年,他成為失明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助手。1938年定居巴黎並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德國佔領法國期間,曾因參加抵抗運動,遭法西斯追捕。1950年代之後,他開始轉向戲劇創作,憑藉《等待戈多》蜚聲文壇。1969年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是一部關於貝克特生活和工作的簡史,作者吉布森追隨貝克特的人生足跡,穿過獨立后的愛爾蘭、1930年代的巴黎和倫敦、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要歷史階段,從而展現貝克特的思維邏輯,展示他是如何從時代中得到藝術目標,並傳達力量的。
作者簡介 安德魯·吉布森,一位學者和哲學家。他發表了眾多關於詹姆斯·喬伊斯、塞繆爾·貝克特以及相關文學理論的作品。已出版作品:《喬伊斯的復讎: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歷史》、《政治和美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貝克特和巴迪歐:間歇性的痛苦》(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間歇性:最近法國哲學中的歷史理性概念》(愛丁堡大學出版社,2011年)等。
目錄 序言:這該死的人生
1 到達終點之一:愛爾蘭,1906-1928
2 一文不值:巴黎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928—1930
3 健全人的無情和狡詐:倫敦,1933-1935
4 在第三帝國時的憂鬱:德國,1936-1937
5 垃圾清除:戰爭、抵抗運動、維希法國,1939-1944
6 恥辱:解放運動,鋤奸行動,戴高樂,1944-1949
7 誰有意義:冷戰時期的世界,1950-1985
8 所在之處:資本的凱旋,1985-1989
後記:重新開始
引用文獻
精選參考書目
致謝
圖片致謝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