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以洪水為研究對象的環境史著作,具體描述了中國1931年發生的長江洪水的歷史狀況和環境影響。通過史料挖掘與鋪陳,一方面解釋了洪水對當地帶來的生態和經濟影響,另一方面講述了人們對洪水的應對。本書試圖以這場洪水作為出發點,考察了中國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發生洪水的歷史脈絡、人與洪水關係的變化、人們對抗和引導洪水的活動,進而探究近代以來中國多發災害的歷史成因,回顧中國對災害認知的不斷加深,從而豐富對災害歷史研究的理解。內容簡介
除了九一八事變,1931年的中國還經歷了另一場災難——長江水災。武漢三鎮首當其衝,竟成一片汪洋,各方反應交織出水災來襲下的歷史眾生相:疲於應對的國民政府,接踵而至的日本入侵,難民營地與水上交通,飢荒與血吸蟲病,甚至謠言開始流傳,說這是行雲布雨的龍王在現身報復 本書再現這場不應被遺忘的災害,尤其提出「致災機制」理念,指向更全面的災害認知——構成災害的,不僅僅是洪水等自然風險,還包括洪水前後人類的認知與應對;「致災機制」不會消失,而是隨時代變化而重新調整,如同龍王喜怒的交替再現。作者簡介
耿金,1987年生,雲南富源人,歷史學博士,現就職于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研究方向為環境史、水利史、農業歷史地理、景觀史、災害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級人才項目1項,校級社科項目2項;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教育部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項,省級項目2項。已出版著作3部,在《史學理論研究》《民俗研究》《史學月刊》《思想戰線》《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農史》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近二十篇。目錄
致中文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