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期古冀州的考古學研究 (文化譜系篇) (全二冊) 常懷穎 著 97875732035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古籍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501
商品編號: 978757320358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夏商時期古冀州的考古學研究 (文化譜系篇) (全二冊)
ISBN:9787573203588
出版社:上海古籍
著編譯者:常懷穎 著
頁數:78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29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作為夏商王朝統治區域的北境,古稱「冀州」的今日山西、河北中西部與豫北地區在夏商兩代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書以陶器為主要研究對象,由陶器譜系構建冀州夏商時期各考古學文化的編年框架,並討論不同時期各考古學文化的變遷與交流關係。二里頭文化時期太行山兩麓考古學文化的區域特徵比較明顯,但不同地理單元間多有互動,分佈格局犬牙交錯。二里岡上層文化擴張,中斷了許多土著文化,商文化的影響和擴張已經達到南流黃河兩岸和壺流河流域。晚商時期,商文化的收縮,不少地區考古遺存減少,土著文化復興,但商王朝仍然以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控制交通孔道。本書認為,陶器群的差異和群體分布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對應不同人群的共同體。以考古學文化區分人群和主要族群共同體,在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夏商王朝仍有合理性。

作者簡介

常懷穎,200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考古學系,2005年於四川大學獲碩士學位,2010年于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2010年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工作。2013年出站后留所,在夏商周研究室工作至今。先後參加或主持了重慶雲陽李家壩、絲栗包,四川成都金沙,河南安陽殷墟孝民屯、南陽李庄漢墓群,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河北臨城補要村、行唐故郡車馬坑、淶水張家窪等遺址的發掘及北京大學藏秦漢簡牘的室內發掘工作。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中國考古學史及銅器范鑄工藝研究。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文獻經驗與考古反思
第二節 敘事場景:時空範圍界定
第三節 擴充史料:田野工作與考古發現
一、1931年以前
二、1931—1955年
三、1956—1976年
四、1977—1997年
五、1997年至今
第四節 轉換問題:編年、譜系與人群
一、1930年以前
二、1930年至1955年
三、1955年至1976年
四、1977年至1997年
五、1997年至今
第五節 陶器群譜系視角的地方史敘事與建構
第一章 夏商時期冀州東南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第一節 豫北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早期遺存的分期
四、商早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五、商晚期遺存的分期
六、商晚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二節 冀南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早期遺存的分期
四、商早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五、商晚期遺存的分期
六、商晚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三節 冀中南部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早期遺存的分期
四、商早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五、商晚期遺存的分期
六、商晚期各期陶器遺存的特徵
第四節 小結
一、二里頭文化時期豫北與冀南、冀中南部地區的相互比較
二、早商時期豫北與冀南、冀中南部地區的相互比較
三、晚商時期豫北與冀南、冀中南部地區的相互比較
第二章 夏商時期冀州東北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第一節 冀中北部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早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四、早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五、晚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六、晚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二節 華北平原北緣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早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四、早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五、晚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六、晚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三節 冀西北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四、早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四節 小結
一、二里頭文化時期冀中北部與華北平原北緣、冀西北地區的相互比較
二、早商時期冀中北部與華北平原北緣、冀西北地區的相互比較
三、晚商時期冀中北部與華北平原北緣、冀西北地區的相互比較
第三章 夏商時期冀州西南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第一節 長治盆地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四、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二節 運城盆地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四、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三節 臨汾盆地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第四節 小結
一、二里頭文化時期上黨、運城與臨汾盆地的相互比較
二、商時期上黨、運城與臨汾盆地的相互比較
第四章 夏商時期冀州西北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第一節 晉中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早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四、早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五、晚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六、晚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二節 忻定盆地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夏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夏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三、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第三節 南流黃河兩岸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特徵
一、商時期的遺存分期
二、晚商時期各期陶器的特徵
第四節 小結
一、二里頭文化時期晉中、忻定盆地與南流黃河兩岸的相互比較
二、商時期晉中、忻定盆地與南流黃河兩岸的相互比較
第五章 古冀州之域考古學文化的格局與互動
第一節 夏商時期古冀州之域考古學文化的性質
一、豫北地區
二、冀南與冀中南部地區
三、冀中北部地區
四、華北平原北緣地區
五、冀西北地區
六、晉南地區
七、晉中與忻定盆地
八、晉西北與南流黃河兩岸
第二節 古冀州之域各考古學文化的分佈、變遷與互動
一、二里頭文化時期各考古學文化
二、早商時期
三、富位三期與李大人庄類遺存
四、晚商時期
五、各考古學文化的格局變遷與互動關係
第三節 冀州之域龍山至夏時期的「過渡期」遺存蠡探
一、「過渡期」界說
二、槐樹屯H1類遺存
三、啞叭庄H34類遺存
四、雪山H66類遺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