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性與人民文藝的普及問題-「十七年」新曲藝研究 周敏 978730823164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30823164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口頭性與人民文藝的普及問題-「十七年」新曲藝研究
ISBN:9787308231640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周敏
頁數:27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28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新曲藝是傳統曲藝形式與新的時代性內容相「碰撞」之後所生成的逐漸由自發走向自覺的一種藝術形態。在其演進過程中。尤其受到中國革命及其文藝工作的青睞,到「十七年」(1949—1966)時期更是得到大力發展。 本書以「十七年」新曲藝為中心,分別從歷史演變、文藝方向與政策推動、文藝工作者參与、文體形態與創作理論建設以及傳播方式與效果等幾個層面探析與總結「人民文藝」普及實踐的整體過程、基本內涵、主要特徵以及它所面臨的問題。並綜合借鑒與運用社會文化史、聽覺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頭性、文藝性、革命性與民族性等因素之間的複雜關聯。本書試圖指出:在革命的視域中注重口頭文藝,不僅因為它能夠被革命主體即文盲與半文盲的工農群眾所聽懂與欣賞,更在於由於聲音的在場性與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說話人)與讀者(聽眾)的未分化狀態。這不僅使口頭文藝與革命的「集體性」相呼應,而且也使其充滿「人情性」,從而自然成為革命情感動員工作的一部分,而這種認識與實踐都構成了新中國文藝普及工作的基礎與經驗。

作者簡介

周敏,男,1982年生,安徽樅陽人,上海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聯合培養博士,畢業后曾任職于嘉興學院文法學院,並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路文學研究分會理事、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等,先後主持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重點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各一項,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現代中文學刊》《史林》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何為「新曲藝」
第二節 如何進入「十七年」新曲藝
第一章 發現民間與現代說唱文藝之萌生
第一節 通俗與大眾的變奏:「革命通俗文藝」的生成
第二節 顧頡剛:從研究民間到「運用」民間的先行者
第三節 民間的發現與激活:老舍與趙樹理的通俗文藝實踐
第二章 文藝工作者與「十七年」新曲藝之演化
第一節 文藝「普及第一」方針推動下的新曲藝
第二節 普及與提高之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展開
第三節 地方文藝刊物的「說唱化」調整及其困境
第四節 曲藝藝人改造中的理性考量與策略運用
第三章 新曲藝的理論建設與文體形態
第一節 新曲藝的創作概況:口頭傳統的轉化
第二節 創作理論的探尋:「故事性」及其邊界
第三節 作品細讀:革命政治的民間情理化書寫
第四章 「奪取舊文藝陣地」:新曲藝在基層的傳播
第一節 文化館、站與農村俱樂部:新曲藝鄉村傳播網之建立
第二節 藝人下鄉與媒介技術運用:新曲藝的基層傳播
第三節 群眾文藝的「聲」與「情」:上海及其周邊的新故事活動
結語 新曲藝與「人民文藝」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