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曲藝是傳統曲藝形式與新的時代性內容相「碰撞」之後所生成的逐漸由自發走向自覺的一種藝術形態。在其演進過程中。尤其受到中國革命及其文藝工作的青睞,到「十七年」(1949—1966)時期更是得到大力發展。 本書以「十七年」新曲藝為中心,分別從歷史演變、文藝方向與政策推動、文藝工作者參与、文體形態與創作理論建設以及傳播方式與效果等幾個層面探析與總結「人民文藝」普及實踐的整體過程、基本內涵、主要特徵以及它所面臨的問題。並綜合借鑒與運用社會文化史、聽覺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頭性、文藝性、革命性與民族性等因素之間的複雜關聯。本書試圖指出:在革命的視域中注重口頭文藝,不僅因為它能夠被革命主體即文盲與半文盲的工農群眾所聽懂與欣賞,更在於由於聲音的在場性與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說話人)與讀者(聽眾)的未分化狀態。這不僅使口頭文藝與革命的「集體性」相呼應,而且也使其充滿「人情性」,從而自然成為革命情感動員工作的一部分,而這種認識與實踐都構成了新中國文藝普及工作的基礎與經驗。作者簡介
周敏,男,1982年生,安徽樅陽人,上海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聯合培養博士,畢業后曾任職于嘉興學院文法學院,並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路文學研究分會理事、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等,先後主持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重點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各一項,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現代中文學刊》《史林》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目錄
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