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戲曲是中國文化孕育出的文學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戲劇領域的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文化表徵。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亞於漢字、儒學和四大發明。可能也正因為如此,自從二十世紀以來,戲曲研究一直是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顯學。大師輩出,著作汗牛充棟。縱觀戲曲研究百年史,關於戲曲源流、作家作品、聲腔音樂的研究成為主流,關於戲曲的跨學科研究不過才三四十年。本研究就是對於戲曲跨學科研究的一次嘗試。 正如許多戲曲研究大家所意識到的那樣,戲曲與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關係極為密切。此前也已經有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戲曲研究的主流相比,跨學科的研究仍然是戲曲研究有待開掘的領域。此前雖然已經有學者以元代的戲曲為例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產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必須看到,元代只是戲曲發展過程中的一百年而已,元代之後,戲曲又經歷了將近六個世紀的突飛猛進,如果只研究元代,顯然無法涵蓋整部戲曲發展史。 本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將理論視野涵蓋整部戲曲發展史,從前人研究不多的視角切入,研究戲曲與戲曲中民俗文化的關係。正如開篇中說過的,關於戲曲藝術本體的研究是研究花朵,對於戲曲與民俗關係的研究則是研究生長花朵的土壤。中國戲曲之所以歷經千年,走出了一條與西方戲劇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其原因要從培育這花朵根部的土壤中去尋找。對於根部土壤的研究才是最本質的研究。作者簡介
彭恆禮,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主要從事戲曲民俗、古戲台、戲曲碑刻研究。出版專著《元宵演劇習俗研究》《趣說中國老節日》,主編《中國節日誌·春節》(河南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典戲曲的民俗表現問題研究」、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中原古戲台調查與研究」。發表論文六十余篇。目錄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