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內容所涉皆為上海普通人所經歷的故事或場景,畫面絢麗明亮,適宜輔助開展上海普通社區群眾文化活動之需。部分畫作可作為明信片等文創衍生類產品,實為講好上海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等方面的新探索。畫冊印製得相當精緻美麗,油畫顏料層的塗抹堆疊,宛如雕塑般的立體感,彷彿觸手可及,甚至有一種現場近距離觀賞作品才能獲取的細節感。而水彩部分,從未見過這樣細膩的暈染技法可以通過印刷完美重現,紙面的肌理都清晰可見,甚至連水氣氤氳都能感受一二。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布面油畫作品120餘幅,內容多以上海歷史建築及里弄市容風貌為主,例如愚園路1315弄4號路易艾黎故居、嘉善路117弄新興順里、復興中路老洋房、淮海中路1842-1858號武康大樓、永嘉路茂名南路路口等,描繪的雖是上海普通人日常所見所歷的場景,折射出的卻是少有的滬上尋常市井間的溫暖人情。此外,輔以優美文字,皆是作者所見所聞的家長里短。絮絮叨叨間,流淌出一段別具韻味的上海往事。
作者簡介
金國明,男,1970年4月生於上海。2005年參加第216屆「法國藝術家沙龍」,2012年參加第105屆「法國秋季藝術沙龍」。 2006年、2007年、2008年連續參加三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風景·風情全國油畫展」,2011年榮獲「上海文化新人」稱號,代表作品與簡歷被編入《上海現代美術史——畫卷》(2013年版)。編輯藝術類圖書近五百種,《夢雲》《時差——金國明隨藝錄》《國明的世界》《青年美術家叢書——金國明》等被全國各省市級近三百家圖書館收藏。現為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常務執委、上海市長寧區政協委員、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編審、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師範大學校友會理事。
目錄
序 / 金國明 001
梧桐樹下—畫說上海 001
第一章「時差」的故事 001
一、編輯花絮 001
二、讀者飛鴻 002
三、讀書樂 004
四、書評 008
第二章 梧桐樹下 012
二、上海田子坊風情 016
三、偶遇 022
四、漫寫上海 024
五、獨處 028
六、遛狗 031
七、鳥緣 039
八、龜趣 047
九、剃頭 049
十、枇杷情 051
十一、仙人球 058
十二、浦江之聲 059
第三章 我與路易·艾黎故居的故事 064
一、路易·艾黎精神 064
二、上海「虹口救火會」 065
三、故居軼事 065
四、工合情緣 074
五、上海路易·艾黎故居的保護和利用 077
圖版 091
一、油畫 091
1 上海之春 092
2 上海之夏 112
3 上海之秋 170
4 上海之冬 208
二、水彩 275
璀璨上海 275簡歷 304
後記 307
前言/序言
序
12月的上海猶如一位楚楚動人、婀娜多姿的美婦人。冬日暖陽,金黃色的梧桐樹葉透閃出一絲靈動的氣息,少許艷紅的楓葉和嫩黃的銀杏葉襯托出濃郁浪漫的情懷。一夜北風掠過,灑了滿地的「黃金葉」,引來眾多時尚情侶、攝影愛好者駐足留影。我也喜歡冬天的感覺、冬夜的遐想。還記得2018年12月在永嘉路的工作室窗前拍下雪花紛飛的街景,更懷念2012年12月從巴黎回滬后的那場讓路、車、屋都銀裝素裹的鵝毛大雪。長夜漫漫,思緒萬千。
夢醒時分,我的心情都會伴隨著四季的更迭而變換。每天我都會樂此不疲舒心愜意地往返于復興西路、武康路、陝西南路和永嘉路之間,欣欣然品味著馬路兩旁百年梧桐樹的滄桑留痕;每天我都會在具有濃郁海派文化風情的地域環境中迤迤然滋長性靈,創造性的突發思維便應運而生。在這裡能找到我來來回回重疊的身影,能看到我無數個日日夜夜鑽進工作室中靜心思索或鸞翔鳳翥,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生活很有規律,我也非常享受獨處時的寂寥和空靈感。每當我面對空白的畫布時,我的思緒與靈感似火山爆發般噴涌而出,在斑斕絢麗的色彩與豐富飽滿的情感跳宕中找到激情。這種與自我心靈的對白對於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開啟藝術人生的一把鑰匙。
上海老洋房風情萬種,是當代許多時尚人士所嚮往的,在這裏喝喝咖啡,聊聊天,浪漫情調盡在不言中。青傘亭亭,梧桐搖曳,彷彿穿梭在時空隧道中一般。或許漫步于弄堂轉角時,老洋房裡會走出一位衣冠楚楚的文人雅士,也許躑躅于弄堂深處的那位步履蹣跚的老人就是昔日上海的「老克勒」,而彼時彼刻擦肩而過的摩登女郎也會哼出一聲非常專業的詠嘆調,這就是富有人文意蘊和傳奇色彩的上海梧桐樹下的街頭巷尾,也可謂上海情調與腔調吧!
每當我走在上海幽靜的樹影婆娑的小馬路上或頂著濛濛細雨漫步時,彷彿置身於巴黎的小巷深處一樣的悠然自得。路漫漫,情深深,意切切
徜徉在上海老洋房的梧桐樹下是恬適而幸福的。我喜歡亞里士多德對於幸福的獨到見解:幸福乃是一生的生活質量。幸福不是每時每刻的愉快經歷,它關係著一個人會選擇何種方式來度過自己的一生;幸福是一個人正在過著和曾經度過的善的生活,終極的幸福來自於善的生活的總和。如果我們能夠想出可以超越—譬如財富和健康的東西,那麼,我們選擇財富和健康還有什麼意義?
我的作品數十次發表在《新民晚報》「夜光杯」欄目里,如《夢雲》《時差》《上海老洋房》《霧江水暖》《水仙》《古鎮晨曦》《冬日憶鄉》《水鄉物語》《上海徐家匯》《路易·艾黎》等。《上海陝西南路·秋》《上海陝西南路·楓》等水彩畫也是這幾年我在油畫創作之餘的幾幅大尺寸作品,是在愉悅輕鬆的環境中陸續積累的描繪上海風情的水彩畫,其中大都是受當時天氣和心緒的影響,直抒胸臆一揮而就的。
這些即興之作呈現了我當時內心的真情實感,是一種晶瑩通透的心境寫照。這些屬於我的青春之歌會永遠蕩漾在碧海藍天之間,在悠悠人生路中留下雋永的青春記憶。當藝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狀態時,你就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當獨自沉浸在自我的夢幻空間時,你就會從中體味藝術帶來的樂趣;當生活變得純凈而簡單時,你就會從容自若地面對喧囂與嘈雜的塵世。然而長久地保持良好的心態談何容易!唯有在寂靜的空間學會堅持並樂於咀嚼遊藝寄情的雅趣,才能獲取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
2022年2月,我去福州路買油畫顏料,昔日繁華的福州路文化一條街顯得格外蕭條,許多門店都歇業轉租了。走進文化商廈三樓,老闆抬頭便看到了我:「金老師要啥?」「你店裡庫存的150毫升『倫勃朗』油畫顏料還有嗎?」老闆驚訝地說:「過年前剛給你幾十支都用完了啊!再幫你去訂50支。」確實,我在春節前半個月開始休假,集中精力作畫,幾乎每天都有新作誕生。其實長期堅持每天畫一幅並不太現實,我只是憋了一股勁持續地畫下了熟悉的有溫度的上海街景。藝術就是如此,畫家有了衝動和激情才能出好作品。我貪戀冬日里上海老洋房踽踽獨行的滄桑孤傲之美;迷戀天空中似焦糖般蕭瑟交錯的法國梧桐枝葉,它們交相輝映裝點著百年老洋房的孤寂落寞,就連細枝末梢處也顯得異常別緻,讓人浮想聯翩。於是我以一段閑暇時光,凝神靜氣地去描繪上海街頭巷尾的老洋房,去捕捉那迷離夢幻的光和影,並且身臨其境地去體悟那久違的老洋房裡凝結的藝術靈魂和熱誠。這些作品記錄了在不同時節里的老洋房和海派里弄的風情風貌,描繪出上海老洋房濃郁的人文氣息。隨著油畫作品數量逐漸增多,一個描繪上海風情的寫生作品系列逐漸鮮明起來。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籍油畫家,我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力來描繪上海的風采。這是我五十多年來積累的生活體驗和藝術創作經驗所凝聚的結晶,也是我用嫻熟的繪畫技巧、縝密的思維方式和充沛的體力幻化出的一種靈光乍現的激情體驗。2022年初上海風情畫系列已初具規模,我開始與上海人民出版社聯繫,並醞釀策劃出版畫集《梧桐樹下—畫說上海》。
天有不測風雲,壬寅年春季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席捲上海,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生命健康,同時也硬生生地把我描繪上海的興頭給壓了下來。三年來我們經歷了沒有硝煙的戰爭,因此也更體悟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陰影籠罩下的危機存亡,不僅考驗著我們每個人對待生命的理解和對生活的信念,同時也展現了人性的善惡真偽。法國偉大的哲學家盧梭認為人的本性從根本上是好的。存在主義者則認為人性永遠不會是一種固定不變和永恆的東西,而這恰恰體現出人的自由的本真狀態。毫無疑問,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是社會的主流意識,許多優秀的繪畫、小說、詩歌、音樂、影視、戲劇等一直在激勵鼓舞著逆境中的世人。不過也有一部分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在極其沮喪絕望之際創作出了驚世之作,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比利·巴德》和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等。凡·高對於太陽的熱愛是非常強烈的,他描繪的《向日葵》色彩濃烈鮮明,畫面似一團火,被稱為「火焰的畫家」。凡·高在內心深處極其熱愛生活,始終嚮往太陽的閃耀光芒。所以人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存在雙重性或多面性。《孟子·盡心上》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下在全人類的災難面前,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唯有同心勠力,才能共渡難關。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反思教訓,總結經驗。有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我的內心也豁然開朗通透起來—放下、捨得、感恩!
人生註定要經歷各種磨難和困苦,在坎坷的生活中獲取生存經驗。《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所謂中庸,就是處世待人,不要偏激、極端,要折中調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於我而言,中庸之道是我的處世態度,也是我的處事方式之一。不違天時,抱誠守真。有些事不能講透,有些問題不必去爭明白,有些話不需要說出來。引用鄭板橋的名言「難得糊塗」來概括非常恰當,這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境界。
繼「時差」系列后,2021年我開啟了「融光·天和—上海」系列的創作主題,旨在把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大自然的理解進行交融,創作出一種屬於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藝術語言。從「夢雲」系列、「時差」系列,到「融光·天和」系列,一路走來,不斷地實踐與總結,不斷地感悟和體驗,使個人的藝術理念、人文修養和精神品格得到了升華。
2022年5月下旬,疫情好轉,我又開始馬不停蹄地作畫,幾乎每天一幅,而且都是一米左右的大尺寸油畫作品,有的甚至尺幅達到兩米高一米寬,到7月時便一口氣畫了四十多幅,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這是生命的綻放,是激情的迸發,是對藝術的執著,更是抒發我對上海深厚的眷念之情。
我用散文和繪畫作品相結合的形式來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近十萬的文字和兩百多幅作品撐起了圖書的整體構架,內容翔實,體量豐厚。用色彩、建築、里弄、馬路、季節、溫度等來描述家鄉上海,呈現出一幅幅璀璨斑斕、絢麗奪目的都市景象,充分展現了上海蒸蒸日上的城市面貌和豐盈的歷史文化底蘊;用簡樸的語言、變幻的色彩和真摯的情感,盡情地表達對上海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藝術之路豐富多彩,藝術之夢星光燦爛。我選擇了藝術,藝術也成就了我的人生價值和夢想。
藉此出版付梓之際,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家鄉—上海!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