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編譯自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保羅·A 考特曼教授在復旦大學中文系開設課程的講稿。課程依循黑格爾美學的問題線索,探討藝術的真理地位,在當代文化語境下重新審視藝術的「過去性」,尤其強調「思辨」思維在藝術實踐的歷史認知活動中的關鍵作用。在對於象徵型、古典型與浪漫型藝術演進的考察中,我們與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雕塑、基督教繪畫與莎士比亞戲劇等不同歷史環節的藝術形式依次重逢。在這裏,藝術的過去性與當代文化境遇相碰撞,對我們提出形而上沉思的籲請,它召喚著未來人文研究的解釋學工程。作者簡介
保羅·A 考特曼(Paul A Kottma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學博士,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文學系主席,比較文學與哲學系教授,曾任東京大學、科隆大學形態學國際學院、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等多所國際院校的客座教授。著有《作為人類自由的愛》(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17年)、《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悲劇性狀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09年)、《場景的政治學》(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7年),參与主編《黑格爾美學的藝術:黑格爾哲學與藝術史視角》(芬克出版社,2018年)、《藝術的堅持:美學哲學與早期現代性》(福特漢姆大學出版社,2017年)、《哲學家論莎士比亞》(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9年)。目錄
第一講 人文學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