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幅法國19世紀文人共和國的全景圖,一部現代大學文科建制的發生史;本書探索學術權力的格局變遷如何影響學術生態的基本面貌;社會學、教育學、文學史、歷史學還原一批現代學科的誕生場景與其背後學術權力的變遷。內容簡介
文學研究是自古以來的事業,但作為大學教育的「文學史」並不與生俱來。它的誕生伴隨著一次學術權力的此消彼長。 1850年以來,作為學科的「歷史學」從歷史文學中獨立出來,史學家在法國知識界迅速攫取話語權,成為推動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員。19世紀末法國的政教分離與教育改革促成綜合大學的建立,在此之前,屬於古典人文學的「文學研究」由修辭學主導,從此以後,在史學家的主導下,文學研究脫離了擺弄辭藻的面貌,被放入歷史和社會的關係中加以關照。幾乎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學科的「社會學」在大學中初露崢嶸,「教育學」這個社會學分支也在此時誕生。朗松之於文學史,就如塗爾干之於社會學,作為兩門彼時的新興學問,二者都試圖在文學/歷史、哲學/歷史間打下楔子,為自己開闢空間。 本書試圖描繪的正是從普法戰爭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即「福樓拜到普魯斯特」這段時期內,法蘭西「學者共和國」的全景圖,大量史料串聯起法蘭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識界的恩怨往還、史學與文學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現出的意識形態光譜以及朗松、塗爾干、聖勃夫、呂西安·費弗爾等一幹活躍在世紀之交的法國學者群像,在某種意義上,《文學的第三共和國》甚至可以被當作一部理想的現代小說閱讀。作者簡介
安托萬·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1950- ),出生於比利時,是法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史專家。2006年,他受聘進入法蘭西公學院任教。其學術之路充滿傳奇色彩:他原本是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一名學生,畢業后成為一名路橋工程師;之後,他轉投著名的羅蘭·巴特門下,獲文學博士學位,成為蒙田和普魯斯特研究專家;目前,他是長期執教於法蘭西學院的終身教授。目錄
「法蘭西思想文化叢書」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