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建立了國土空間用地類型與不同碳排放項目的對應關係,分別從宏觀、微觀尺度討論了國土空間用地變化、用地規模及形態對碳代謝的作用,宏觀尺度關注城市層面,微觀尺度則關注街道行政單元,並在此基礎上以國土空間規劃目標年2035年為研究目標年,情景模擬了宏觀、微觀尺度國土空間用地結構調整、形態優化的減排潛力,為我國低碳城市建設提供選擇路徑。 本書由北京工業大學城市建設學部城鄉規劃系夏楚瑜獨立撰寫,可為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從業人員提供碳排放、碳匯空間化核算框架以及空間優化方法,也可作為相關院校師生的參考教材。作者簡介
夏楚瑜,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系講師,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期從事低碳韌性導向下的空間規劃方面的學術科研工作,主要包括大數據支持下的城市空間布局的碳中和優化路徑、碳匯經濟價值核算等。目前,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博士後面上基金,發表SCI一區論文十余篇,在「三報一刊」的《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多次發表生態環境治理相關文章。目錄
1 緒論目錄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