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案例教程 彭文華 978730133288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94
商品編號: 978730133288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刑法學案例教程
ISBN:9787301332887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彭文華
頁數:2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08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我國刑法規定和刑事司法實踐,將理論知識講授與專業技能培養有機結合,力求緊貼行業實踐需要,緊貼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要求,與職業能力培養相適應,與刑法課程教學相配套。全書共十六章,涉及數十個判例,每個案例為一節,分別按照「案情介紹—爭議焦點—裁判結果與理由—案件評析—相關法律規範」的寫作體例展開,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書中精選了大量典型的案例,有一些是引起較高社會關注度的案例,如「崑山反殺案」「天津老太氣槍案」「于歡案」等。案例分析部分則在堅持我國刑法通說理論的基礎上,全面介紹刑法學界已成定論的理論,針對重點問題,如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面、正當防衛、共同犯罪等,加大論述分量,力求說清說透。

作者簡介

彭文華,男,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人。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博士及博士后。兼任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蘇州市委政法委法律顧問、蘇州市和張家港市政府法律專家顧問、蘇州市公安局法律專家顧問、蘇州市信訪局疑難刑事案件法律諮詢專家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學,重點領域為犯罪定量、犯罪論體系、量刑及人工智能刑法等。 在《法學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商研究》《法學家》《現代法學》《法學》《法律科學》《法學評論》《比較法研究》《環球法律評論》《政治與法律》等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60餘篇,約20餘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刑事法學》等轉載。獨著、合著、主編、副主編《犯罪既遂原理》《犯罪構成本原論及其本土化研究》《刑法總論》《刑法分論》等10餘部。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6項。榮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優秀論文(2012~2016)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勵。曾赴韓國以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

目錄

第一章 刑法解釋和刑法效力範圍
第一節 被送醫救治的肇事者拒不交代肇事經過是否成立「肇事逃逸」
第二節 將「干擾」採樣等價為「干擾」計算機信息系統是否屬於類推解釋
第三節 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
第四節 如何理解《刑法》第12條規定的「處罰較輕」
第二章 犯罪概念和犯罪構成
第一節 《刑法》第13條但書規定的理解與適用
第二節 犯罪構成論體系之比較
第三章 犯罪客觀方面
第一節 不作為方式的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及其認定
第二節 危險行為的認定:基於醉酒後強駕他人車輛引發事故的行為
第三節 法律因果關係的認定:基於非法拘禁行為的轉化規定
第四章 犯罪主體
第一節 自然人身份的刑事意義
第二節 分則未明確規定單位犯罪的認定
第五章 犯罪主觀方面
第一節 處分意識的體系定位
第二節 過於自信的過失的判斷
第三節 基於違法性認識錯誤之犯罪行為的定性
第六章 正當行為
第一節 對特殊防衛中「行兇」的理解
第二節 正當防衛中的「不法侵害」之界定
第三節 正當防衛中的「防衛限度」之界定
第四節 緊急避險的現實認定
第七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狀態
第一節 如何正確認定犯罪預備
第二節 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
第三節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態
第八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故意的認定
第二節 共同犯罪中的實行過限
第三節 教唆犯的中止形態的認定
第九章 罪數形態和刑罰消滅制度
第一節 牽連犯的認定
第二節 如何理解核准追訴之「必須追訴」
第十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節 公交車行駛過程中,駕駛員同乘客的互毆行為如何定性
第二節 如何認定交通肇事轉化為故意殺人的主觀故意
第三節 醉酒後在道路上挪動車位的行為是否構成危險駕駛
第四節 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出現競合時如何處理
第五節 如何理解私藏槍支彈藥罪中「配備、配置槍支的條件消除」
第十一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在食品中違規摻入添加劑行為的定性
第二節 在走私廢物中夾藏普通貨物行為的定性
第三節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后難以償還本息行為的定性
第四節 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
第五節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
第六節 串通投標罪
第七節 收取醫保卡並划卡套取藥品進行銷售的行為定性
第八節 離職員工利用原公司經營信息造成其重大損失的行為認定
第九節 信用卡詐騙罪中的冒用行為認定
第十二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一節 為逃避債務而殺害債權人行為性質的認定
第二節 被害人過錯的認定
第三節 強迫被害人同意與他人發生性關係行為性質的認定
第四節 索取懷疑之債而非法拘禁他人行為性質的認定
第五節 以恢復戀愛關係為目的而劫持他人行為性質的認定
第六節 出賣親生子女行為性質的認定
第七節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中「其他方法」的認定
第十三 章 侵犯財產罪
第一節 駕駛機動車「碰瓷」行為的定性
第二節 以盜騙交織的手段非法佔有他人財物行為的定性
第三節 秘密轉移第三方支付平台資金行為的定性
第四節 為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採取脅迫方式索取高額賠償款行為的定性
第五節 搶奪由他人合法保管的本人財物的行為定性
第六節 代為保管他人財物的佔有關係定性
第七節 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毀壞公私財物行為定性
第十四 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執行職務行為合法性的判定
第二節 利用木馬程序非法獲取網站伺服器控制許可權的行為定性
第三節 高空拋物行為的罪名辨析
第四節 認定尋釁滋事的主觀目的
第五節 黑社會性質組織與惡勢力犯罪集團的界定
第六節 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措施的認定
第七節 認定污染環境罪的規範標準
第八節 賭博罪
第九節 偽證罪
第十節 包庇罪
第十一節 販賣毒品罪
第十五章 貪污賄賂犯罪
第一節 貪污行為的定性
第二節 挪用公款行為的定性
第三節 行賄行為的定性
第四節 單位行賄罪和行賄罪的區分
第五節 利用影響力受賄行為的定性
第十六章 瀆職罪
第一節 徇私枉法罪案例分析
第二節 濫用職權罪案例分析
第三節 玩忽職守罪案例分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