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斥候-揭秘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黑色大腦 真溱 978754761894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69
商品編號: 978754761894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國家斥候-揭秘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黑色大腦
ISBN:9787547618943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真溱
頁數:3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07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業務包含情報收集、情報分析、秘密行動三大塊,國內以往出版的相關圖書,或聚焦于中央情報局的高層人物,或聚焦于其行動部門,但都基本忽略了中央情報局裡至關重要的分析和研究部門,本書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在該領域拾遺補缺的作用。
本書以歷史檔案為基礎,以文學描寫為表現,大量使用解密檔案和權威公開發表物,僅文獻索引即達三位數,內容翔實可靠。
並且,不同於國內同類圖書往往是由職業作家或社科學者撰寫的常態,本書的作者,曾擔任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總工程師、中國圖書館學會專業圖書館分會和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他不僅是資深研究者,更有高級管理經驗,他的寫作在視角上也與以往同類著作有顯著不同,而這種視角的不同,是來自豐富的職業閱歷,更來自其長期深入的觀察和思考。
本書內容跨度約30年,不僅涉及二戰盟軍北非登陸的「火炬行動」、冷戰美蘇「古巴導彈危機」等廣為人知的重大歷史事件,而且揭秘了二戰美軍劫掠德國科學家和科技資料的「樹叢任務」「充沛行動」,冷戰美國技偵領域重大項目「科羅娜計劃」「支點計劃」等鮮為人知的情報行動和項目。其中不少內容系在國內首次詳細披露。
此外,本書對史實的勾勒不是採用臉譜式的刻板描寫,而在權威資料的基礎上,對史實進行實事求是和生動形象的寫實描寫;不僅描寫了重要事件的外在表現,而且還闡述了很多事件幕後的中情局內外人事、部門甚至辦公室政治糾紛,使史實變得更加生動、鮮明、接地氣,這種寫法在國內同類出版物中是鮮少見到的。
總之,本書不光可為相關條線從業者所用,而且也可供對二戰和冷戰感興趣,以及身處機構改革進程之中的普通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國內已出版多部有關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圖書,但這些圖書或聚焦于高層,或著重於其行動部門,基本忽略了中央情報局的「黑色大腦」,也就是其至關重要的分析和研究部門。
本書在大量公開及解密資料的基礎上,在國內首次對深藏幕後的中央情報局分析和研究部門進行介紹,梳理了其曲折前行的歷史,講述了中央情報局許多目前尚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本書可作為有關單位的外軍研究、國際情報史、建制史參考資料使用,也可供普通二戰和冷戰軍事、情報、諜戰史愛好者閱讀;本書還涉及大量美國相關組織體制改革/沿革內容,可供即將或已經身處機構改革大潮之中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前總師,中國圖書館學會專業圖書館分會和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圖書館學、情報學專家。曾出版《國家竊聽》、《國家智囊:蘭德公司如何影響世界》等多部著作。

精彩書評
本書是「國家情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延展了「揭秘、寫實、韻律感和耐人尋味」的情報美學追求。作者對美國的情報體制隊伍建設和戰略科技情報活動進行歷史回鑒,展示了嫻熟的情報分析專業技巧,一如既往地將沉重的情報事實投射為睿智生動的文學語體,令讀者在色彩斑斕的敘事空間里體察「先見」之情報本色。可謂「記浪花飛濺,探暗流涌動;似波瀾不驚,實乾坤騰挪。」
——王延飛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常務理事
本書展示了一幅幅如臨其境的畫面、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使讀者可以系統了解美國中央情報局冒著「二戰」烽火硝煙創建的來龍去脈、擔負軍事與科技重任經歷的跌宕起伏,領悟美國黑色大腦的結構初設及其不斷更迭、功能孕育及其不斷演進的內在機制和外在條件。
——王曰芬 天津師範大學「繼之傑出教授」、大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
這部著作通過大量解密檔案和學術資料,令人信服地講述了美國情報界情報分析力量從設計到萌芽,再到發展和壯大的一段重要歷史。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應該「師夷長技以制夷」,知己知彼,百戰而不殆。
——黃安祥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
本書用翔實的史料,文學的筆觸,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多諾萬、肯特等一批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奠基人物眾生相,展現了中央情報局從初創到其後20餘年的發展歷程。從中不僅可以領略與「匕首加斗篷」完全不同的情報智囊形象,更可以發現在國家情報機構的協調、組織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這對於現實很有借鑒意義。
——李艷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本書是國內迄今為止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早期歷史做出最權威考證的讀本之一,作者依託大量詳實可靠的國外文獻資料,深入挖掘和揭示了中央情報局歷史鮮為人知的一頁,讓人不忍釋卷,獲得巨大的閱讀樂趣。
——王琳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本書生動講述了美國「偵察兵」——中央情報局在1941年至1966年的關鍵歷史人物和系列事件。對情報業者而言,本書不僅有助於看清美國情報業務的歷史,還可以更好地理解「戰略情報」的深刻內涵;對業餘愛好者而言,也可以從中了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發展歷程,揭開以往憑直覺或臆想給情報和情報工作披戴上的各式各樣的「神秘」面紗。
——曾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全景式地展現了戰後幾十年美國的情報體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作者在資料的收集、選取和提煉以及寫作的視角上有其獨到的優勢,相信無論是專業情報工作者還是情報愛好者都能從閱讀此書中獲益。
——張左之 《競爭情報》前執行主編
作者將20世紀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組織變革、職責定位、利益博弈以及情報界的黨派政治、官員偏見、權力傾扎等盤根錯節的關係刻畫得淋漓盡致,對開源情報、情報分析、情報預估等情報業務給予濃墨重彩,全書兼具史料性和學術性,應該成為情報研究和情報實踐人員的案頭必備。
——馬德輝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
本書揭秘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從源起、誕生、成長到組織革新的整個歷程,串以重大歷史事件與情報界重要歷史人物,為世界政治格局變遷與機構建立變革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也揭示了美國情報機構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嚴密,逐步完善的全過程。全書行文考究、史料詳盡,既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歷史讀物,同時又兼具學術著作的嚴謹性,值得情報從業人員及研究者研讀。
——胡雅萍 南京郵電大學人口研究院副教授

目錄
第一章 秘密隊伍,學者如雲
總統特使
信息協調官
研究分析部
火炬行動
中央信息室
敵方目標組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在勝利者的旗幟下
斯德哥爾摩站和里斯本站
樹叢任務
T字部隊
充沛行動
技術情報部
戰場技術信息局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新的機構,新的對手
研究與情報過渡處
中央情報組
報告預估部
科學情報部
《戰略情報——為美國的世界政策服務》
國家預估部
國外文獻室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導彈!導彈!
科學情報委員會
航空技術情報中心
導彈差距
「科羅娜」計劃
國防情報局
導彈危機
參考文獻
尾聲 科技、軍事與戰略
科技分局
「支點」計劃
戰略研究部
參考文獻
縮略語
重要人物索引

精彩書摘
1942年11月,敵方目標組給第8航空軍提交了第一批試驗性成果,其主要針對納粹德國的合成油、點火裝置、螺旋槳鍛件以及汽車的生產工廠。而後,他們根據軍方的反饋意見,把主攻方向調整為軸承、橡膠、輪胎及石油設施,繼續編寫瞄準點報告,並很快形成了一種較為穩定的模式。到這一年年底(也有說法是到1944年5月),已成為「熟練工」的學者們一共完成了285份瞄準點報告。
按照謝爾曼·肯特的分類方法,這些報告大抵都屬於「基礎描述類」情報的範疇。由於第8航空軍和第15航空軍轟炸司令部手中的情報十分匱乏,這些報告被當作高質量的基礎性情報來使用。沃爾特·羅斯托後來回憶,編寫這類報告雖然「痛苦」但並不需要太多「縝密的思維」。而以這類報告為基礎,學者們接下來所要回答的才是最為困難的核心問題:究竟應該選擇哪些轟炸目標,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為了獲得答案,經濟學家們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提出了一種「目標選擇」的理論框架。簡單而言,就是以數量最少的轟炸目標來達到某個特定的軍事目標。軍事目標的表述必須比較清晰,不能僅僅是「削弱敵方經濟實力」或者「破壞敵方政治基礎」之類籠統說法。至於如何選擇轟炸目標,則應當充分考慮作戰策略尤其是時間因素,並且對轟炸給敵方造成的破壞程度、這種破壞對敵方軍事力量產生的影響程度,以及己方的損失大小等諸多因素進行定量化的分析,才能得出較為合理的結果。
學者們將每個相關的工業類(如石油工業、飛機工業和汽車工業等)分別視作一個「目標系統」,並以其作為戰略級決策的選項。而對於每個目標系統,他們進一步細化出11個方面進行定量化的考察:
1 該目標系統的產品對於軍工生產的重要程度;
2 該目標系統產品的應用廣泛程度(應用面越廣就越應該作為目標);
3 該目標系統中每家工廠的重要程度;
4 該目標系統被攻擊后所產生的間接影響的重要程度;
5 該目標系統產品供應情況的緊張程度;
6 該目標系統被攻擊後進行恢復的容易程度;
7 該目標系統被攻擊后可被替代的程度;
8 該目標系統工廠的脆弱程度;
9 該目標系統的規模;
10 該目標系統被發現的難易程度;
11 該目標系統及對其進行攻擊的路線的防禦程度。
針對某個具體的目標,他們設計了三個條件進行判斷。只有同時滿足所有三個條件的目標,才會被寫入「潛在目標報告」,並作為戰術選項交給軍方。這三個條件分別是:
1 我方能否飛到目標上空並對其投彈?
2 命中目標后能否擊毀該目標?
3 如果該目標被擊毀,能否直接或者間接地削弱敵方力量?
軍方對於每一次轟炸行動最關心的當然是效果。敵方目標組提出,應該從下面四個方面對作戰效果進行評估:
1 該次攻擊對於目標所屬的經濟系統和軍事系統的影響有多大?
2 這種影響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被前線感受到?
3 這種影響能夠持續多長時間?
4 該次攻擊產生的軍事效果(而非經濟效果)是什麼?
學者們可能未必意識到,他們的這套「目標選擇」框架實際上是一種運籌學方法,其核心後來被研究分析部的經濟學者瓦西里·列昂替夫抽象為一整套理論,名為「投入產出分析」,而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