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
字誠之,生於江蘇常州。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開始閱讀史書,16歲便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學校等校任教。
呂思勉先生是我國現代知名的史學家,知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後世的歷史研習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先生一生著作宏富,潛心治學不求聞達,史德與史識兼備。
精彩書評
◆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顧頡剛
◆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
——譚其驤
◆呂思勉的通史很實在。作為一個特殊的史學家,他是很重要的,沒有第二人做這樣的工作,寫這麼多的專史,所以有人稱他是通貫的專史學家。
——余英時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嚴耕望
◆一位文史底蘊深厚、服膺顧炎武治學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觀影響的史學大師。
——劉學照
◆猶憶曩先君,得瞻長德鳳儀,而無知不悅學,未能多請教益,撫今追昔,彌增悔恨。
——錢鐘書
◆當時常州府中學堂諸師長尤為余畢生難忘者,有呂思勉誠之師。
——錢穆
◆民國以來的史學家,在解釋上,高過錢穆的太多了。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就出其右。
——李敖”
目錄
目錄
一 楔子 1
二 宦官 4
三 外戚 12
四 黃巾 19
五 歷史和文學 28
六 後漢的地理 30
七 董卓的擾亂 36
八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46
九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58
十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 64
十一 赤壁之戰的真相 74
十二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84
十三 替魏武帝辨誣 96
十四 從曹操到司馬懿 105
十五 替魏延辨誣 111
十六 姜維和鐘會 119
十七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126
十八 司馬懿如何人 131
十九 司馬氏之興亡 136
二十 晉代豪門鬥富 140
附錄 後漢亂源與三國始末 143
第一節 後漢的亂源 144
第二節 三國始末 150
精彩書摘
一 楔子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後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了。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閒書。雖然是用以消閒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最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第一。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後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系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了,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係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歷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了,記得了,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了,記得了,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它、考證它、解釋它。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了。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歷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它;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別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歷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最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學問的荒疏,見解的淺陋,自不免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點抛磚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後人們能注意到這一方面的漸多,亦希望人們就我所說的賜與教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