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典研究 (2022年第1輯 總第9輯) 劉平清 978750137548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國家圖書館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0137548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09*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廣州大典研究 (2022年第1輯 總第9輯)
ISBN:9787501375486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
著編譯者:劉平清
頁數:2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025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廣州大典》是廣州的「根與魂」,承載廣州千年文脈。廣州大典研究中心依託已出版的《廣州大典》一期文獻和正在編纂的二期民國篇,推出《廣州大典研究》集刊,主要刊載關於廣州乃至廣東歷史文獻的整理成果、嶺南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文章,兼收與此相關的書評及學術會議綜述等。我們希望藉助本刊推進嶺南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編輯出版,深入挖掘嶺南文化的內在價值,為推進嶺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貢獻。

目錄
目 錄
古代文獻
南漢《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釋證 黃兆輝 / 3
明初孫蕡別集版本敘錄 吳佩瑤 湯志波 / 1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錄嶺南文獻綜論 張 瓊 / 30
故宮藏三冊清代廣州炮台圖的年代與價值 黃利平 / 40
近代文獻
關賡麟和他的《東遊考察學校記》(下) 劉平清 / 53
嶺南大學農學院本科畢業論文整理與研究(1926—1950)
張利梅 肖 淵 / 95
碑石留痕
康有為撰《清川邊道石君星巢墓志銘》拓本紀略 陳鴻鈞 / 117
摩崖石刻書法中的館閣體風格探討
——以珠三角摩崖石刻為例 蘇壁郎 / 124
人物研究
何仁山簡譜 李成秋 / 137
黃其表生平及其對湘西苗疆治理的參与 楊智文 黃 勇 / 153
葉廷眷與輪船招商局 賓睦新 / 166
「曼昭即汪精衛」說再考 汪夢川 / 187
文學天地
韓愈詩文中的陽山書寫 王志強 / 201
阮元入粵詩初探 邢哲夫 / 214
《紀風七絕》與清嘉慶前的「風土」書寫 劉曉亮 / 229
工作探索
二戰以後日本學界第一次國共合作研究述評 彭 程 / 249

前言/序言
卷首語
本輯共收錄文章 16 篇,分為「古代文獻」「近代文獻」「碑石留痕」「人物研究」「文學天地」「工作探索」六個欄目。針對文獻的梳理研究是本輯的重點內容,因篇幅較多,不得不進一步細分為「古代文獻」和「近代文獻」兩個部分。
「古代文獻」欄目下有四篇文章。20世紀初在廣州大學城出土的南漢《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為學界重新討論南漢及劉氏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據,《南漢〈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釋證》一文對冊文加以標點,並對其中若干名物、僻字等做出釋證,可為學界更好地理解這方出土資料提供幫助;《明初孫蕡別集版本敘錄》一文系統性梳理了《西庵集》十卷本、九卷本和八卷本三種卷別共計 11種版本的基本情況,對亡佚情況做了探析,基本還原了明中前葉至民國時期版本存續過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錄嶺南文獻綜論》一文,作者通過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嶺南人創作」和「內容與嶺南直接相關」的 124部文獻的分析,認為《提要》對於嶺南文獻存在「未能準確反映嶺南學術文化的實際」「未能正確認識嶺南學人的地位」和「對所收錄嶺南文獻指責多於肯定」三點評價上的偏頗並分析了歷史原因,可稱得上是「一家之言」;《故宮藏三冊清代廣州炮台圖的年代與價值》一文,作者通過對劉坤一、張樹聲奏摺材料的解讀,認為學界對於故宮博物院所藏之《虎門各炮台分圖》《大黃滘各炮台分圖》《中流沙各炮台分圖》成圖年代存在誤讀,明確指出上述三圖成圖年代應該為光緒八年至九年之間而非鴉片戰爭時期。作者認為張樹聲時期的廣州海防、江防圖,目前僅見故宮所藏此三冊炮台圖,可為晚清廣州海防、江防近代化進程提供一些新認知。
「近代文獻」欄目收錄兩篇文章。《關賡麟和他的〈東遊考察學校記〉》是一篇長文,本輯刊錄的是此文的下半部分。文章通過對《東遊考察學校記》的解析與考證,論述了關賡麟在弘文學院求學經歷與其親歷之「成城入學」風波,關氏對於留日學制和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的變化有著細緻觀察和獨到思考,考慮到《東遊考察學校記》此前少為學界所關注,此文尤為可貴;嶺南大學是民國時期農學研究重鎮,《嶺南大學農學院本科畢業論文整理與研究(1926—1950)》一文針對民國時期該校農學院 123篇本科畢業論文做了多角度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其年代分佈、學系分佈、指導教師等基本情況,分析論文的研究對象、選題角度、研究方法等學術特徵。這批論文之前從未有系統性的整理與研究,相信通過此文,這批論文會進入更多專家學者的視野。
「碑石留痕」欄目收文兩篇。《康有為撰〈清川邊道石君星巢墓志銘〉拓本紀略》一文,墓誌主人石星巢的家族富於藏書,他與康有為是世交,石氏曾招攬康有為入廣府學宮孝弟祠冬館為諸生講授《詩經》,也曾參与《番禺縣續志》總校,這篇紀略對於研究康有為和晚近石氏家族是很有裨益的;《摩崖石刻書法中的館閣體風格探討——以珠三角摩崖石刻為例》一文,作者指出圍繞中原入嶺南的兩條重要水道,留存有眾多的館閣體石刻,這些石刻既呈現出「大字既多且佳」的嶺南石刻特色,又「風格各異、凸顯個性」,是擺脫館閣體書法「形制僵化」「千篇一律」既有評價的絕佳例證。
「人物研究」欄目也是本輯重點,此次共收錄四篇文章。何仁山是清中葉東莞地區較為活躍且重要的文人之一,《何仁山簡譜》考究細緻;黃其表是南海泮塘人,清道光年間以進士入仕,《黃其表生平及其對湘西苗疆治理的參与》對於黃氏仕途和治苗疆事有深入的論述;《葉廷眷與輪船招商局》一文重點分析了葉氏經唐廷樞舉薦入輪船招商局再到被李鴻章、盛宣懷排擠出局的經歷與其「出局」后的事績,以小事見大局,可窺晚清政局之一角;《「曼昭即汪精衛」說再考》一文,通過梳理考證民國時期「曼昭」的三種身份指向和近代文獻中所見「曼昭」之名,認為「曼昭」為汪精衛之說不成立,此說或是汪氏政敵所為,《南社詩話》署名「曼昭」者以汪精衛之友人可能性最大。
「文學天地」欄目共收文三篇。《韓愈詩文中的陽山書寫》一文,作者認為文化想象中的瘴氣和現實地理中的險峻,構成了韓愈的「陽山印象」,經韓愈之文而深入人心,深刻影響了後世對於陽山的文化認知,文章論述了韓愈在陽山推行教化的過程和後世對於陽山印象的認知分化;阮元曾任兩廣總督,有「詞臣出膺疆寄」之譽,對廣東文化教育影響極大,《阮元入粵詩初探》一文梳理了阮元「粵詩」之類別,總結其精神品質與藝術特色;《〈紀風七絕〉與清嘉慶前的「風土」書寫》一文,分析了《紀風七絕》的題材和選詩情況,指出無論在作者數量還是詩歌數量上,廣東均名列前茅,文章以詩為例,對清代中葉以前的節日習俗、傳統禮俗、地域特產、異族風情做了解讀。
「工作探索」是本輯特設欄目。針對廣東第一次國共合作文獻的整理編纂是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近年重點工作之一,本欄目所收《二戰以後日本學界第一次國共合作研究述評》一文算是對這一工作的某種呼應,文章作者簡明扼要地梳理出二戰後至 21世紀初日本學界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研究情況,認為戰後日本學界關於此項研究起步早、政治色彩不強、較為客觀中立。同時作者指出在現有文獻條件下,該研究漸趨「沉寂」的現實情況,這值得我們思考。
本集刊實行輪執主編製度,本人學淺力薄,交遊甚窄,獨自擔綱本輯唯恐力不勝任,且前一至八輯珠玉在前,在組稿及編校過程中我無時不有瓦礫在後的憂慮。然既已受命,也只得實心用事。所幸的是,在組稿過程中有趙曉濤博士的鼎力支持,在編校過程中又蒙各位同事和出版社眾編輯的通力幫助,本輯得以順利面世。去歲以來,新冠疫情穩中有憂,世事紛繁,編輯本刊也增了一點「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感覺。希望今後本集刊可以越辦越好,在此祝各位讀者安好!
于百川
2022年9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