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藥用植物學實驗指導》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藥用植物學實驗,包含13個實驗,內容主要有植物的細胞、植物的組織、植物營養器官、植物繁殖器官、植物分類學實驗和植物標本採集與製作等內容。第二部分為附錄,主要包括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顯微製片方法、顯微繪圖技術、實驗試劑配製、被子植物重要科特徵、植物形態特徵描述的科學術語、植物檢索表的編製與應用、藥用植物學綜合試卷等內容。《藥用植物學實驗指導》在傳統的藥用植物學實驗內容基礎上,融入西南地區特色植物作為教學材料,具有一定的區域特色。
精彩書評
本教材在傳統的藥用植物學實驗內容基礎上,融入西南地區特色植物作為教學材料,具有一定的區域特色。
目錄
目錄
實驗一 植物的細胞 1
實驗二 植物的組織 5
實驗三 植物營養器官——根的形態與結構 10
實驗四 植物營養器官——莖的形態與結構 14
實驗五 植物營養器官——葉的形態與結構 18
實驗六 植物繁殖器官——花的形態結構、花序及花程式書寫 22
實驗七 植物繁殖器官——果實的結構與類型 27
實驗八 植物繁殖器官——種子的結構與類型 31
實驗九 被子植物代表科屬基本特徵與代表性植物觀察 34
實驗十 應用檢索工具進行未知藥用植物的分類學鑒定 44
實驗十一 植物標本採集與製作 46
實驗十二 校園植物的觀察與識別 52
實驗十三 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與野外實習 54
附錄1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58
附錄2 顯微製片方法 61
附錄3 顯微繪圖技術 65
附錄4 實驗試劑配製 67
附錄5 被子植物重要科特徵 69
附錄6 植物形態特徵描述的科學術語 74
附錄7 植物檢索表的編製與應用 85
附錄8 藥用植物學綜合試卷 88
精彩書摘
實驗一 植物的細胞
【目的與要求】
1 準確理解植物細胞基本結構。
2 能夠識別植物細胞質體形態。
3 學會判斷澱粉粒、糊粉粒、草酸鈣結晶、碳酸鈣結晶等細胞后含物類型。
4 學會用植物繪圖方法繪製各類形態示意圖。
【儀器與試劑】
光學顯微鏡、蒸餾水、載玻片、蓋玻片、鑷子、解剖針、刀片、培養皿、吸水紙、碘液。
【實驗材料】
洋蔥(Allium cepa)、番薯(Ipomoea batatas)葉、菜椒(Capsicum annuum)、紫竹梅(Tradescantia pallida)葉、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蓖麻(Ricinus communis)種子、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根莖粉末、雅榕(Ficus concinna)葉。
【實驗內容】
(一)觀察植物細胞基本結構
植物細胞由細胞壁(cell wall)、細胞質(cytoplasm)和細胞核(cell nucleus)組成。在細胞質中還有細胞器(organelle)和后含物(ergastic substance)等。
取洋蔥鱗葉,在鱗葉內側用鑷子撕取一小塊(0 5cm×0 5cm)內表皮,葉肉面朝下置於載玻片上預先滴好的蒸餾水中。蓋上蓋玻片,輕輕敲擊除去氣泡。吸水紙吸去周圍多餘水分,置於顯微鏡下觀察。縮小光圈或降低光線亮度,才可以觀察並區分洋蔥鱗葉表皮細胞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vacuole)(圖1-1)。
圖1-1 洋蔥鱗葉表皮細胞(400×)
1 細胞壁;2 細胞質;3 細胞核
(二)觀察植物細胞質體形態
質體(plastid)是真核細胞中所特有的細胞器,呈藥片狀、盤狀或球形,表面有2層膜,其功能與能量代謝、營養儲存和植物的繁殖都有密切關係。質體大體可分三大類,即葉綠體、有色體和白色體。
1 葉綠體(chloroplast) 含有綠色色素(主要為葉綠素a、葉綠素b)的質體,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存在於高等植物葉肉、幼莖的一些細胞內,藻類細胞中也含有。葉綠體的形狀、數目和大小隨不同植物和細胞而異。
將番薯葉揉搓在載玻片上,觀察到有綠色汁液殘留後,滴加蒸餾水並蓋上蓋玻片製成臨時水裝片,觀察番薯葉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圖1-2)。
圖1-2 番薯葉葉綠體(400×)
1 葉綠體
2 有色體(chromoplast) 只含有葉黃素和胡蘿蔔素,由於二者比例不同,可分別呈黃色、橙色或橙紅色。它存在於花瓣和果實中,在菜椒(紅色)果肉細胞中可以看到。可以使植物的花和果實呈紅色或橘黃色。有色體主要功能是積累澱粉和脂類。
用解剖針挑取或用鑷子夾取菜椒果肉細胞,在載玻片上均勻碾碎后製作水裝片,觀察細胞
內紅黃色的短棒狀有色體顆粒(圖1-3)。
圖1-3 菜椒有色體(400×)
1 有色體
3 白色體(leucoplast) 不含可見色素,又稱無色體。多存在於植物的分生組織和儲藏組織中,分佈在植物體內不見光的部位,具有儲藏澱粉、蛋白質和油脂的功能。
取紫竹梅嫩葉,在葉內側用鑷子撕取一小塊(0 5cm×0 5cm)內表皮,葉肉面朝下製備臨時水裝片。可觀察到紫竹梅葉表皮細胞中無色小顆粒,通常聚集在細胞核周圍,即為白色體(圖1-4)。
圖1-4 紫竹梅葉表皮細胞(400×)
1 白色體;2 細胞核
(三)觀察植物細胞后含物形態
后含物是原生質體新陳代謝的產物,是細胞中無生命的物質。后含物一部分是儲藏的營養物質,一部分是細胞不能再利用的廢物。后含物的種類很多,包括澱粉、蛋白質、脂質、單寧及各種形態的結晶等。這些物質可能分佈在細胞壁、細胞質基質或細胞器中。
1 澱粉粒(starch grain) 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長鏈化合物,它是細胞中碳水化合物*普遍的儲藏形式。在形態上分為單粒澱粉粒、復粒澱粉粒和半復粒澱粉粒。
用刀片刮取馬鈴薯的汁液少許,製作臨時水裝片。觀察馬鈴薯澱粉粒臍點(hilum)和層紋(annular striation)的位置和形狀;判斷其是否具有單粒澱粉(simple starch grain)、復粒澱粉(compound starch grain)及半復粒澱粉(half compound starch grain)。再在蓋玻片一端加碘液1滴,用吸水紙在另一端吸去液體,觀察澱粉粒顏色變化情況(圖1-5)。
圖1-5 馬鈴薯澱粉粒(400×)
1 臍點;2 層紋;3 復粒;4 單粒
2 儲藏蛋白質(storage proteins) 可分為結晶形或無定形。結晶形的蛋白質稱為蛋白質擬晶體;無定形的蛋白質常被一層膜包裹成圓球狀的顆粒,稱為糊粉粒(aleurone grain)。糊粉粒較多地分佈於植物種子的胚乳或子葉中,有時它們集中分佈在某些特殊的細胞層,如穀類種子胚乳*外面的一層或幾層細胞,含有大量糊粉粒,稱為糊粉層。
蓖麻種子粉碎后,取碎片製作95% 乙醇裝片,可觀察到細胞內存在眾多糊粉粒。在蓋玻片一端加碘液1滴,用吸水紙在另一端吸去液體,可以觀察到糊粉粒位於液泡內,仔細觀察可發現有糊粉粒以多角形的蛋白質擬晶體和圓球形的磷酸鹽球形體(globoid)兩種不同的晶體存在。加碘液后蛋白質擬晶體變黃,磷酸鹽球形體仍為無色。
3 晶體(crystal) 植物體內的無機鹽形成各種結晶,其中大多數是草酸鈣結晶。結晶是由細胞代謝廢物沉積而成的,代謝廢物形成晶體后便避免了對細胞的毒害。
草酸鈣結晶(calcium oxalate crystal)根據形狀可以分為單晶、針晶、簇晶、砂晶、柱晶等。取中藥掌葉大黃根莖粉末少許,製備成臨時水裝片,置於顯微鏡下觀察,可觀察到大量呈菊花樣的草酸鈣簇晶(圖1-6)。
圖1-6 中藥大黃根莖粉末草酸鈣結晶(400×)
碳酸鈣結晶(calcium carbonate crystal)多存在於桑科、蕁麻科、爵床科等植物葉的表層細胞中,其一端與細胞壁連接,形狀如一串懸垂的葡萄,形成鍾乳體。取雅榕葉進行徒手切片,切取下的橫切面取薄者製作臨時水裝片,置於顯微鏡下觀察,可觀察到雅榕葉片上表皮細胞中內嵌有碳酸鈣結晶,形狀如懸垂的葡萄,形成鍾乳體(圖1-7)。
圖1-7 雅榕葉片碳酸鈣結晶(指針處)(400×)
【作業】
1 繪洋蔥表皮細胞的形態示意圖,按繪圖要求註明各結構名稱。
2 繪三種質體(葉綠體、有色體、白色體)圖,並註明材料來源名稱。
3 繪澱粉粒圖,並註明材料來源名稱。
4 繪草酸鈣及碳酸鈣結晶圖,並註明材料來源名稱。
【思考題】
1 細胞后含物都有哪些特定的鑒別方法?
2 怎樣區分澱粉粒與糊粉粒?
3 怎樣區分草酸鈣和碳酸鈣結晶?
4 植物細胞后含物在植物科屬鑒定和中藥材顯微鑒定中有何意義?
實驗二 植物的組織
【目的與要求】
1 鞏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 能夠辨別分生組織的位置以及功能。
3 可以識別植物體各種成熟組織的分佈以及功能。
4 列舉不同組織細胞的結構特點。
【儀器與試劑】
光學顯微鏡、蒸餾水、載玻片、蓋玻片、鑷子、解剖針、刀片、培養皿、吸水紙、10%硝酸溶液等。
【實驗材料】
姜(Zingiber officinale)根莖、大豆(Glycine max)的胚根、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葉、旱芹(Apium graveolens)葉柄、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果實、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果實、洋蔥(Allium cepa)根尖縱切片、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莖橫切片和縱切片、菖蒲(Acorus calamus)根莖橫切片、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根莖橫切片。
【實驗內容】
(一)分生組織
取洋蔥根尖縱切永久製片先在低倍鏡下找到分生區並移至視野中央,再轉換至高倍鏡觀察,洋蔥根尖自下而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觀察分生區細胞形態,原分生組織在根的生長點*先端,細胞體積小、細胞壁薄、細胞質濃、細胞核大,無液泡或具多數小液泡,細胞為等徑的多面體。原分生組織後方區域是初生分生組織,二者之間無明顯界限。注意其細胞的形狀及長寬比例(圖2-1)。
圖2-1 洋蔥根尖縱切面(A:根尖尖端,B:根尖上端;A、B 均為400×)
1 根冠;2 分生區;3 伸長區;4 成熟區
(二)保護組織
取甘薯葉片,用鑷子撕取下一小塊下表皮,製作臨時水裝片,用顯微鏡觀察(圖2-2)。
圖2-2 甘薯葉表皮細胞(400×)
1 氣孔;2 保衛細胞;3 副衛細胞;4 表皮細胞;5 腺鱗
甘薯葉表皮細胞彼此相互鑲嵌,側壁呈波浪狀,在表皮細胞之間分佈有許多氣孔器。每個氣孔器由兩個腎形保衛細胞和氣孔組成。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氣孔周圍有副衛細胞2個,其長軸與氣孔長軸平行。
腺鱗是一種特殊的腺毛,腺頭是由6~8個分泌細胞呈輻射狀排列組成,具明顯的角質層,極短的腺柄由單細胞組成。
(三)機械組織
1 厚角組織 取新鮮的旱芹葉柄為實驗材料,作徒手橫切片,要求所切下的材料一定要薄,製作水裝片觀察。
顯微鏡下可見旱芹葉柄的稜角處細胞的角隅處增厚明顯,此處即為厚角組織(圖2-3)。
圖2-3 旱芹葉柄的厚角組織(400×)
1 厚角組織
厚角組織可存在於植物的幼莖和葉柄內,特別是稜角處更為多見。厚角組織細胞多為活細胞,它們的特點是細胞壁呈不均勻的增厚,這些細胞壁主要由纖維素組成,細胞壁具有彈性而硬度不強。
2 厚壁組織 厚壁組織細胞的特徵是細胞壁全面顯著地木質化增厚,常見層紋和紋孔,細胞腔較小,是無生活的原生質的死亡細胞。根據其形態又可分為纖維和石細胞。
石細胞廣泛分佈於植物體,並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這些細胞有較厚的次生壁並強烈地木質化,有許多的單紋孔或分枝的紋孔道。石細胞形態變化較大,分佈較普遍,因此常作為中藥鑒定的重要依據。
在新鮮白梨果肉靠近中部的部分挑取一塊沙粒狀的組織置於載玻片上,用鑷子將其壓碎,製作臨時水裝片,觀察其石細胞形狀。石細胞為多邊形,細胞壁異常加厚,細胞腔很小,具有明顯的紋孔道(圖2-4)。
圖2-4 白梨的石細胞(400×)
1 增厚的細胞壁;2 紋孔道;3 細胞腔
(四)輸導組織
1 導管和管胞
(1)取南瓜莖縱切永久製片觀察,在顯微鏡低倍鏡下可觀察到被染成紅色的、具有各種花紋的成串管狀細胞,它們是多種類型的導管。每個導管分子,均以端壁形成的穿孔相互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