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次地震科學考察取得以下發現和認識:瀘縣6 0級地震的實際深度處於4km左右,多數餘震集中於5km淺範圍內。主震位於重磁異常和高低速異常分界線以及大地電磁高、低阻邊界帶附近。震源體下方存在明顯的低速異常分佈,使得上覆地層更容易積累應變能,當達到介質強度極限時發生破裂,引發強震。地震發生在北東向華鎣山褶斷帶內部,發震構造與震中附近的華鎣山褶斷帶西支斷裂及附近已知的地表斷層幾何結構不一致。主震震源機製為逆沖型,餘震區存在多條斷層同時活動,震前具有少量前震活動,餘震頻次低、強度弱,呈現具有少量前震的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徵。地球化學觀測分析認為地震的發生與四川盆地內大型北西向斷裂的構造活動無關,而可能與區域強構造擠壓背景下局部應力的釋放有關,且地震的發生促進了震中附近北西向淺層隱伏斷裂帶氣體的釋放。地震造成的大量房屋嚴重內傷,加重了災后恢復重建的難度,提高了恢復重建的成本。建議在恢復重建中,要切實提高區域抗震設防水平和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提高學校、幼兒園、醫院等重點目標建築物設防標準,加強建築物附屬設施和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能力,有效減少震后因破壞和墜落造成的人員傷亡。
目錄
第一章 2021年9月16日四川瀘縣6 0級地震科學考察總報告
一、地震基本參數
二、孕震環境
三、發震構造
四、震源參數精準測定
五、InSAR形變場
六、序列特徵與區域地震危險性研究
七、地震地球化學觀測
八、工程震害特徵
九、地震科考現場工作
第二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孕震構造環境研究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現場工作
三、數據獲取情況
四、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五、小結
第三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發震構造研究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現場工作
三、數據獲取情況
四、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五、小結
第四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震源參數精準測定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現場工作
三、數據獲取情況
四、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五、小結
第五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序列特徵與區域地震危險性研究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數據獲取情況
三、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四、小結
第六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震中及周邊地區構造地球化學探測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現場工作
三、數據獲取情況
四、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五、小結
第七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強地面運動場觀測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數據獲取情況
三、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四、小結
第八章 四川瀘縣6 0級地震震害現場調查與震害機理分析專題總結報告
一、工作概況
二、現場工作
三、數據獲取情況
四、研究分析成果和新認識、新發現
五、小結
前言/序言
2021年9月16日04時33分在四川瀘州市瀘縣發生6 0級地震,震中位於105 34°E、29 20°N,震源深度10km。地震發生后,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就做好此次地震抗震救災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局屬研究所和四川省地震局等單位按地震科學考察(簡稱「科考」)預案,編製地震科學考察工作方案,啟動四川瀘縣6 0級地震科考。
此次地震科考工作主要圍繞以下四個科學問題開展:①地震發震構造和構造變形機制如何?②孕震環境和震源過程的認識?③地震序列演化特徵和區域地震危險性評估;④強地面運動場、工程震害特徵與破壞機理的情況?尤其要關注瀘縣地震震源機制結果與區域主要構造帶不協調、震源深度淺等問題。
此次地震科考在孕震構造環境、發震構造、震源參數精準測定、序列特徵與區域地震危險性、震中及周邊地區構造地球化學探測、強地面運動場觀測和震害現場調查與震害機理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發現和認識,以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和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為平台進行數據共享,推出該次地震的統一數據集,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運行部門在實驗場門戶網站設立「瀘縣6 0級地震」授權訪問專欄,提供科考原始觀測數據、數據產品和科考研究報告目錄訪問共享服務,非涉密產品、研究報告和成果提供在線服務,原始觀測數據和涉密數據提供離線共享服務。
在地震科考工作中,四川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等單位震區布設的部分流動測震觀測站和地球化學觀測站,為此次科考提供部分基礎觀測資料。開展地震「解剖」研究,地震之前所做的基礎性工作越充分,震后科考所得到的科學信息就越可靠、越有價值。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和開放合作,使一些情況下的「虛擬科考」成為現場科考的重要補充。2020年對伽師地震、於田地震進行了「虛擬科考」的嘗試,效果很好。「虛擬科考」強調資料的收集,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可以成為現場科考的先導。
此次地震科考提供了對一些發展之中的技術手段進行能力評估並改進的很好的機會,其中「硬科技」方面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軟科技」方面如地震科考預案的制定和改進。同時也檢驗了面向業務化的地震科考的組織體系和隊伍編成,以及震后應急響應協同、前後方雙指揮長、信息報送等工作機制,為後續地震科考實施提供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