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今天的人們對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詳,但宋朝帝陵則不在人們的視線里。到底它們經歷了什麼?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關故事在這裏浮出水面。作為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終結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死後所在的永昌陵是北宋王朝唯一一座由皇帝親自選定的陵墓,天寶九年(976)的一天清晨,一支響箭刺破雲霄,宋太祖趙匡胤對著群臣興奮地說:「箭落之地便為朕之皇堂也,朕自名曰永昌!」一代開國之君,就這樣草率地選擇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此後,北宋歷代君王均葬於此。然而,厄運從此降臨,經過後世千年的無數劫難,宋太祖的陵墓成為了鄉野間的皇陵。這其中有怎樣的故事?答案盡在本書之中。
作者簡介
查獻芹,女,本名查琳,自由撰稿人,編輯。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歷史專業,曾出版作品《孫臏:足智多謀的軍事奇才》等。
目錄
序章 田野鄉間的永昌陵 001
第一章 永昌陵的選址
一、鳴箭選陵 002
二、五音姓利 013
第二章 墓主人趙匡胤
一、生平介紹 028
二、建隆之治 041
第三章 皇家頂級葬禮
一、葬前喪禮 056
二、葬禮、祭禮 067
第四章 永昌陵的結構
一、帝陵后陵 078
二、其他建築 094
第五章 宋陵石刻藝術
一、神道石刻 101
二、風格演變 117
三、紋飾書法 127
第六章 七帝八陵(上)
一、宋永安陵(宣祖陵) 142
二、宋永昌陵(太祖陵) 144
三、宋永熙陵(太宗陵) 146
四、宋永定陵(真宗陵) 151
五、宋永昭陵(仁宗陵) 160
六、宋永厚陵(英宗陵) 170
第七章 七帝八陵(下)
一、宋永裕陵(神宗陵) 176
二、宋永泰陵(哲宗陵) 182
三、宋永佑陵與永獻陵(徽、欽二帝陵) 191
第八章 后陵及陪葬墓
一、元德后陵 212
二、濮王園陵 224
三、寇萊公墓 227
四、包孝肅墓 234
第九章 宋陵的血與劫
一、采石之役 242
二、守陵之人 250
三、盜墓之禍 256
四、南宋皇陵浩劫 264
第十章 國寶重回故里
一、現存情況 280
二、文化開發 284
后 記 290
精彩書摘
「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這首《日詩》的作者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寫這首詩時還沒有發跡,卻已有宏偉志向,後來他也真如詩中所寫「走向天上來」,此詩頗有些詩讖的味道。
開寶九年(976),太祖在他西巡迴來的路上就這樣「草率」地選擇了自己的皇陵位置,射箭選皇陵這一段記載出自宋代文言逸事小說《玉壺清話》,這件事真假不曾被考證,但是後來太祖的永昌陵確實就在這裏,這是北宋王朝唯一一座由皇帝親自選定的陵墓。這一段逸事也廣為流傳。
永昌陵位於今天河南省鄭州市下轄的鞏義市塢羅河南側、西村北,鞏義原為鞏縣,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設立的,之所以叫鞏義,是因為它「山河四塞、鞏固不拔」,又因為它把守著古都洛陽,所以從很早以前鞏義就有「東都鎖鑰」的稱呼。現在鞏義境內擁有北魏石窟、北宋皇陵、康百萬莊園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可見鞏義是塊風水寶地,然而在北宋時,這裏距離大宋都城汴京(今開封)有100多里,永昌陵成為歷史上離都城最遠的皇陵。一般來說,帝王死後都會被埋在離都城較近的地方,比方漢唐的都城在西安,他們的皇陵就在西安附近,那裡有20多座漢唐帝王陵墓。
皇陵是一個帝王最後的歸宿,是他們心中另一個世界的宮殿,而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更是國家的保證。在帝王心中,就是死了也要在另一個世界控制著他的國家,那麼皇陵與都城無論是在實際中還是在玄學中都有一定聯繫。
所以趙匡胤將皇陵選在鞏義,除了它本身的地理環境外,還有一定的政治用意。實際上當時太祖年僅50歲,並非日暮途窮,為何突然選定皇陵呢?其實這種種都是為以後遷都做準備。
太祖將這兩件事連在一起也是不得已,選定皇陵這一年其實對於趙匡胤來說,本是一個新征程的開始
開寶九年(976)正月十五上元節的活動從前一年冬至日就開始準備了,國都汴京的老百姓在宣德樓大街搭起看棚、編製草龍,百戲藝人彙集於此,擊丸、蹴鞠、踏索、上竿、魚跳刀門,這些節目五花八門,藝人的技藝令人拍案叫絕。汴京到處張燈結綵,大內前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
就在兩個月前,也就是開寶八年(975)十一月,趙匡胤以「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辭,拒絕了江南國主李煜的援兵請求,決定要徹底收復江南。
事實上,這場仗從準備到攻打已經有三四年了。開寶四年(971)二月,宋滅南漢后,就開始準備平定江南。而南唐後主李煜對此非常恐懼,他不求當皇帝,只希望能保持現在的一切。他主動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又派遣自己的弟弟鄭王李從善(940—987)來到汴京朝貢,將這些告訴趙匡胤,表示願意稱臣。太祖同意,但將李從善扣了下來。而且太祖並沒有打算放過李煜,他派宋軍于荊南建造戰艦,李煜生性懦弱,得知后怕惹禍,只好放任宋軍,每日與臣子設宴喝酒,以酒澆愁。
開寶五年(972)正月,李煜再次表達臣服的態度,並頒布了一項廢除禮節的法令:下「詔」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御史台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以避宋代,以表示尊敬。但實際上,有宋使來,李煜只是撤去大殿中僭越的器物,等到宋使走後,再恢複原貌。太祖本意並不想勞民傷財,於是冊立李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又在汴京城設了一座府邸,暗中建議李煜進京投奔宋國。然而李煜只是遣戶部尚書馮延魯(905—972)為李從善所受封賜道謝,馮延魯一入汴京就生病了,而太祖知道馮延魯的才能,此時馮延魯年歲比較高,太祖見他生病便命使者帶著太醫為他診治,之後就下詔令其南歸,不再提讓李煜入京的事。馮延魯回國之後,就辭去了自己的職務,但後主不準,後來他病逝于金壇五葉村的家中。
開寶六年(973)夏,太祖又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希望李煜主動投降,但是李煜只上表願接受北宋冊封爵位,並不想投降,太祖被拒絕。
開寶七年(974),李煜似乎覺得趙匡胤只是「嚇唬」他,因此居然上表求放李從善歸國,宋太祖沒有準許。到了秋天,宋太祖又給了李煜一次機會,他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詔李煜進京,理由是祭祀神靈。然而李煜託病不從,回復「微臣為朝廷效力,只盼能保住祠堂,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唯死而已」。
李煜如此表明態度,導致南唐與北宋徹底決裂。
太祖有了這兩年的準備,當即遣潁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10萬大軍出荊南,水陸並進;李煜也築城聚糧,開始備戰。到了閏十月,宋軍攻下池州,李煜也徹底將臣服的面具摘了下來,下令全城戒嚴,並停止沿用北宋年號,改為干支紀年。可是他面臨的不只有大宋,還有吳越。這個時候吳越乘機進犯常州、潤州,李煜便派人質問吳越,說以「唇亡齒寒」之理,吳越王不回復,反而將李煜的書信送到宋廷。
北宋攻陷蕪湖和雄遠軍,沿采石磯搭建浮橋,渡江南進。李煜徵召將士,委任皇甫繼勛統領兵馬,全力禦敵,因為兵力差距太大,南唐大軍潰不成軍。然而這些消息李煜並不知情,內殿傳詔徐元瑀、刁衎阻隔戰敗消息,宋屯兵的部隊,距離金陵城只有10多公里。
宋軍三面進攻,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而死。最終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正月四日,李煜被俘送到京師,攜其子仲寓,弟從鎰、從謙、從度、從信等偽官屬45人,素服待罪于明德門樓前,趙匡胤封其為違命侯。
至此,不過登基才16年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平定江南,「先南后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70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形成這期間最接近大一統的局面。那年上元節,趙匡胤或許站在城樓上與民同樂賞燈,草龍燈隨風飄動,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舞,紅紅火火。
這次勝利沒有讓他停止腳步,他繼續對外進攻北遼,而對內他有一個重大的事情要做——遷都洛陽。
從皇宮城樓往外看,滿目燈火萬盞,把整個汴京照得通亮,可與皓月爭輝。
因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這四條河環繞或者穿過汴京,汴京被稱為「四水貫都」,「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唐朝時期,又有李淵的玄孫李勉(717—788)任永平軍節度使和汴宋節度使,擴建汴京城池,這裏城寬池深。在和平時期,汴京確實是一個好的都城選擇地。開國之初,趙匡胤為實現統一,南征北戰,在戰略上是攻勢,戰場是在別人的土地上無須過多顧忌。汴京通達便利,容易出兵,方便提供戰略物資,定都於此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前言/序言
在河南鞏義市八陵村、西村一帶的田野間,散落著上千件的石刻雕像。夕陽西下,鄉間格外寧靜,金黃的稻穀隨著秋風搖晃著,石像橫七豎八地立在那裡,殘缺不全。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皇家陵墓群——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攜領北宋皇陵,還有后妃、宗室及王公大臣陪葬墓。這個皇家陵墓群,叫作七帝八陵,這是因為北宋九位皇帝中,除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死於漠北之外,其餘七位皇帝均葬在這裏,還有一位「皇帝」是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他的陵墓之前在開封,後來遷到這裏。
在七帝八陵中,最有名的就是宋太祖陵,皇陵主人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宋太祖趙匡胤在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結束了華夏地區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混亂局面,解救了飽受戰火之苦的百姓,為宋朝後期文化的繁榮、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他與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擊敗匈奴的漢武帝、開創大唐盛世的唐太宗齊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他們生前種種功績有國史的記載,風流韻事有野史的傳說,就連他們的「身後事」也有諸多的研究。
所謂身後事最重要的就是喪葬與皇陵,而皇陵及其風水都被當時的人賦予一定的含義,這裏將成為他們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宮殿,或許他們會在另一個世界再創一番事業。因此每位皇帝都十分用心修建自己的陵墓,希望它們能長長久久地存在。直到現在,西安臨潼的秦始皇陵、陝西的漢唐陵保存得都比較完整,然而只有由趙匡胤永昌陵所引領的宋陵散落鄉間,這既令人驚訝又令人有些疑惑。
永昌陵經過千年的無數劫難只有遺址尚存,地面建築大半被毀,百孔千瘡,地宮幾乎被盜墓賊掃蕩一空。現在只有沉默的石獅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裡,望著遠方的簇簇青山,忠誠地站崗,它們並不知道自己守衛的大門早已不存在了。當年的宋皇陵如今已變成麥田,古代帝王皇權的象徵和讓現代普通人吃飽飯的糧食形成古與今、精神與物質的魔幻現實對比。
沉默的皇陵與它埋藏的文物慢慢地呈現出當時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那麼我們還能從這座被時間侵蝕的皇陵中看到什麼?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永昌陵作為北宋第一座標準皇陵為以後的皇陵制度帶來了什麼影響?這些被毀壞的石刻又藏著什麼秘密?它們屹立千年,又想告訴大家什麼?為何宋陵與其他朝代的皇陵在保存上出現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
這些問題讓筆者對宋太祖陵產生了好奇,忍不住想透過厚重又滄桑的歷史,去尋找關於它的蛛絲馬跡。
本書從趙匡胤為自己的陵墓永昌陵選址的原因以及選址的方法切入,之後是對墓主人趙匡胤以及對趙匡胤的頂級葬禮和宋朝的皇陵制度的介紹。在對修建永昌陵的背景有了基本的認知后,再從大局到細節來講永昌陵的整體布局和石刻花紋。
然而歷史上對於永昌陵的記載並不多,尤其是現在永昌陵並沒有保留下來,因此如果要了解它還是有一定難度。但是永昌陵是北宋皇陵的引領者,而北宋皇陵也是永昌陵的延續。如果單說宋太祖皇陵不提其他七帝八陵,並不能深入了解永昌陵。因此本書中還會介紹七帝八陵的概況和陵主的生平,以及其中皇后陪葬墓和大臣墓的情況。
最後則是講述關於皇陵建立與守護的困難,以及皇陵現在的情況和未來發展。
這本書希望能夠從大局到細節,從建立到守護再到發展來講述關於宋太祖皇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