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兩千多年儒學發展有一主一輔兩條線索,主線是道德踐行,輔線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題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內部有一個「一源兩流」的奇特現象,其中「一源」指孔子,「兩流」分別指以孟子、象山、陽明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為代表的智性之流。後者的主題是道德之心如何影響天地萬物,使其成為存在。 兩條線索有一個複雜的互動關係。道德踐行之主線決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會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萬物,從而產生道德存有之輔線;道德存有之輔線形成後,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據,從而大大加強了道德踐行之主線的力量。 儒家生生倫理學在這個譜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線而言,它不再局限於心學的立場,而是回到了孔子之「—源」,以聚合「兩流」;就輔線而言,它不再以天講人,而是以人講天,不承認天是形上實體,真正回歸於人之一本。合而言之即是:「立三分法聚合兩流,行天人倒轉終歸一本」。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