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魯迅說過,「跨過那站著的前人」。過去的輝煌歷史是老一輩科學家鑄就的,新的歷史篇章需要我們來譜寫。本書深入具體地了解和學習老一輩科學家,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任新民學術成長曆程中的感人事迹和優秀品質;繼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在推動科技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廣闊道路上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22年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叢書之一。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鎮任家灣,出生於安徽省寧國市,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本書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任新民在調入國防部五院正式從事導彈研究之前的學習和工作情況,任新民從仿製「1059」導彈開始到「東風」系列導彈、「長征」系列火箭、試驗和通訊衛星,再到載人航天論證的整個過程中所發揮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韓連慶,男,山東省淄博市人,1971年7月出生,無黨派。哲學博士(2004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 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哲學碩士(2001年 山東師範大學 外國哲學專業)、工學學士(1994年 山東大學 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自2004年任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至今,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現象學、電影哲學、博物學,主要講授《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技術哲學原著選讀》《科學思想史》《自然辯證法》《邏輯學》等課程。主持項目包括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資料成長採集工程」(高鎮同、謝光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后現象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技術建構論的經驗轉向),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對納稅人負責任意識研究」,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研究」等。出版學術著作有《逆流而思——科技哲學史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版)。
精彩書評
1956年,我們首先組建
了導彈研究院,當時值得
慶幸的是,在這方面我們
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
像錢學森、任新民、屠守
鍔、蔡金濤、梁守槃、黃
緯祿、庄逢甘、吳朔平、
姚桐斌等同志,其中任新
民、梁守槃、庄逢甘是哈
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教授
,這使得我國的導彈航天
事業從無到有、迅速建立
和發展起來了。
——***時任國務院
副總理、航空工業委員會
主任
如果錢學森是我國的「火
箭之父」的話,那麼任新民
可稱是「火箭亞父」了。
——楊昌達哈爾濱軍事
工程學院教授、任新民同
事
目錄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韓啟德
總序二 白春禮
總序三 周 濟
序 任新民
導 言
第一章 大道作新民
從谷城到寧陽
寧國才子
鄉村教師
第二章 從中大到重慶兵工
中大三年
考入兵工學校
重慶兵工三年
入職21廠
結婚生子
第三章 留學美國
艱苦的留學生活
歸國遇險
加盟軍政大學
第四章 華東軍事科學研究室時期
軍事研究工作的開展
翻譯《火箭發動機》
「聯名信事件」
軍事科學研究室的貢獻
第五章 哈軍工時期
籌建哈軍工
「兩老」辦院
初會錢學森
規劃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
第六章 初入國防部五院
籌建五院
接收和測繪P-1導彈
仿製P-2導彈的「1059」任務
「1059」仿製中的技術攻關
「1059」的成功發射
第七章 從「東風二號」到「兩彈結合」
「東風二號」立項
研製5D60發動機
「東風二號」初射失敗
八發八中
「八年四彈」規劃
「兩彈結合」
第八章 中程導彈「東風三號」
「東風三號」預研製
「東風三號」總體方案確定
「東風三號」技術攻關
沙漠尋彈
南苑大武鬥
第九章 「東風四號」與衛星上天
「東風四號」定型
「東風四號」技術攻關
「短程總體方案驗證」試驗
從「東風四號」到「長征一號」
過載開關問題
第十章 遠程洲際導彈
「東風五號」的研製與推遲
「長征二號」首發失敗
580任務
第十一章 「311工程」的「總總師」
氫氧發動機的探索性研究
「331工程」的一字之差
氫氧發動機技術攻關
縱向耦合振動和低頻振動環境問題
450工程
旁路增氫系統與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實用衛星通信工程
第十二章 衛星工程的「總總師」
「長征四號A」與「長征三號」之爭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02批次
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
發射「亞星」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
第十三章 載人航天工程立項
我國載人航天的初步探索
載人飛船方案的形成
統一評審意見
載人飛船的三艙方案和三步走設想
結語 實踐、實踐、再實踐
附錄一 任新民年表
附錄二 任新民主要論著目錄
參考文獻
后 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大道作新民
任新民的童年時期正處於中國時局動亂的年代。他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中學時代受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极參加各種政治活動。由於當地共產黨組織的「廟埠暴動」受挫,他也受到牽連。在擔任鄉村教師期間,他轉變了想法,決心通過知識改變國家和個人命運。
從谷城到寧陽
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出生於寧國縣(現安徽省寧國市),祖籍湖北省谷城縣任家灣。
清朝同治年間,湖北襄陽、谷城等地連年大旱,災荒頻仍,餓殍遍野。谷城縣任家灣一位樸實憨厚的農家少年任國霖的雙親都在這場大災中餓死。臨死之前,父親叮囑任國霖一定要想辦法活下去。迫於生計,任國霖隻身逃荒到了安徽,幾經輾轉,最後落腳在寧國縣。
寧國古稱「寧陽」,取自《周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寧國縣地處安徽東南部,東臨杭州,西靠黃山,山清水秀,有大小河流四百多條,河道總長度1700多千米,其中10干米以上的河流有34條,著名的水陽江就流經寧國。
任國霖在乞討的路上聽說寧國山水交融、人少地多、水清田沃,只要肯下氣力和吃苦耐勞,不愁養活不了自己。於是,他最終決定在此安身。在寧國,任國霖初來乍到、舉目無親,生活非常艱難。所幸他為人忠厚、生性勤快,從幫人干農活和雜活開始,慢慢在當地立住了腳,逐漸有了磚瓦房和田地,生活漸漸步入正軌。任國霖40多歲成家立業,49歲的時候喜得貴子,取名任海清。
任國霖雖然識字不多,但從自己半生的經歷中總結出,人生在世必須讀書識字、能寫會算,有一技之長方能養家糊口、安身立命。因此,他從小就叮囑任海清誠實做人、用功讀書。任海清五歲時,任國霖送他到私塾開蒙。他沒有辜負期望,一直讀完高中。按照任海清的想法,他還想出去繼續讀書,但任國霖認為他是家中獨子,應該繼承家業,不讓他出去讀書。為此,父子倆產生了矛盾,任海清跟父親慪氣,甚至在家搞絕食,但最終還是順從了父親的意志。
畢業之後,任海清入職寧國縣寧陽小學,成了一名教師。經過多年努力,又當上了這所小學的校長。後來,他又先後擔任寧國縣的教育局局長、銀行行長、糧食局局長等職。任家也漸漸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在縣城也有了自己的宅院。
任海清在17歲時娶妻劉淑蘭。此後不久,任家的長子長孫任新民出生,為全家人帶來了新的希望。祖父任國霖給他取名「大道」,寓意大道前程似錦、富足安康。
寧國才子
任新民出生那天,恰好袁世凱發布文告,下令將1916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次年元旦正式登基加冕。這最終引發了全國性的「討袁護法」運動和此後連年的軍閥混戰。 時局混亂,前途未卜。在這種局面下,任海清望子成龍,希望兒子也能好好讀書,超過自己。雖然平時公務繁忙,但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給年幼的兒子講故事、讀古詩,進行啟蒙教育。由於自己沒有機會出去讀書,任海清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上小學前,任海清又根據自己的一句詩「大道作新民」,給兒子取了一個新名字——任新民。①「新民」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大學》中的那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新名字也得到了任國霖的贊同。
任國霖對孫子也寄予厚望。小時候,任新民曾經問祖父為什麼小鳥有翅膀,而自己卻沒有。祖父對他說,「你也有翅膀,只不過這翅膀長在你的心裏」。任新民不解何意,祖父解釋道:「讀書識字就是你的翅膀,等你長大了,讀好了書,有了學問,就能『飛』起來了。」任新民四歲那年,有一次母親要去鄰居家借秤,為了磨鍊孫子,任國霖執意讓任新民去借。任新民成功借來了秤,但在進家門的時候卻被絆倒了。任國霖不但不去扶他,還訓斥道「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就幹不了」,執意讓他自己爬起來。
1922年春,任新民入讀父親就職的寧陽小學讀書。他聰明好學,不負祖父和父親的期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學二年級時,他的語文成績非常出色,作業經常被當作範文在全校各年級之間傳閱。有一次,一位高年級的學生對任新民不服氣,跟他約定來一場比賽,當場各自寫一篇作文,由老師們來評判,看看到底誰寫得更好。結果,任新民完勝這位學長,並贏得了「寧國才子」的美譽。
P11-13
前言/序言
老科學家是共和國建設
的重要參与者,也是新中
國科技發展歷史的親歷者
和見證者,他們的學術成
長曆程生動反映了近現代
中國科技事業與科技教育
的進展,本身就是新中國
科技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
第一部分。針對近年來老科學
家相繼辭世、學術成長資
料大量散失的突出問題,
中國科協於2009年向國務
院提出搶救老科學家學術
成長資料的建議,受到國
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
和充分肯定,並明確責成
中國科協牽頭,聯合相關
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根據
國務院批複的《老科學家
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實
施方案》,中國科協聯合
***、教育部、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
部、文化部、國資委、解
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學
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1部
委共同組成領導小組,從
2010年開始組織實施老科
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
程。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
採集是一項系統工程,通
過文獻與口述資料的搜集
和整理、錄音錄像、實物
採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
學家求學歷程、師承關係
、科研活動、學術成就等
學術成長中關鍵節點和重
要事件的口述資料、實物
資料和音像資料完整系統
地保存下來,對於充實新
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文獻
,理清我國科技界學術傳
承脈絡,探索我國科技發
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
律,弘揚我國科技工作者
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
神,在全社會營造愛科學
、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
氛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
事情。
採集工程把重點放在年
齡在80歲以上、學術成長
經歷豐富的兩院院士,以
及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
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中作
出突出貢獻的老科技工作
者,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
對老科學家的關心和愛護
。
自2010年啟動實施以來
,採集工程以對歷史負責
、對國家負責、對科技事
業負責的精神,開展了一
系列工作,獲得大量反映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曆程的
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和音
視頻資料,其中有一些資
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
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以傳記叢書的形式把采
集工程的成果展現給社會
公眾,是採集工程的目標
之一,也是社會各界的共
同期待。在我看來,這些
傳記叢書大都是在充分挖
掘檔案和書信等各種文獻
資料、與口述訪談相互印
證校核、嚴密考證的基礎
之上形成的,內中還有許
多很有價值的照片、手稿
影印件等珍貴圖片,基本
做到了圖文並茂,語言生
動,既體現了歷史的鮮活
,又立體化地刻畫了人物
,較好地實現了真實性、
專業性、可讀性的有機統
一。通過這套傳記叢書,
學者能夠獲得更加豐富扎
實的文獻依據,公眾能夠
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老一
輩科學家的成就、貢獻、
經歷和品格,青少年可以
更真實地了解科學家、了
解科技活動,進而充分激
發對科學家職業的濃厚興
趣。
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