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清代國家統一史(套裝全2冊)》是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國家統一史」的最終成果。全書從「國家統一」視角展開,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新成果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從時間、空間、制度等不同維度系統闡述了清代國家實現統一,鞏固和維護統一的歷程;從鞏固和維護統一的視角全面論述了清代治理邊疆的史實,呈現了清代國家統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經略邊疆的過程,並對其得失作了客觀的評價。多民族國家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清代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大一統格局,是多民族國家中國疆域的定型時期,正確詮釋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邢廣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雲南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世界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會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邊疆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編委、《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委會主任、《中國邊疆學》集刊主編。2013年獲俄羅斯「普希金獎章」,2020年被授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榮譽博士」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蘇聯歷史、俄羅斯及中亞問題、周邊國際環境和中國邊疆問題。
李大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編審,國家與疆域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出版行業領軍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雲南大學、西北大學兼職教授,兼任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疆域理論、古代邊疆管理機構、歷代治邊思想與實踐、漢唐邊疆史、高句麗歷史等。
目錄
目 錄
上冊
總章(1)
第一章 清代實現、鞏固和維護統一的進程(100)
第二章 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213)
第三章 清代國家統一的制度保障(304)
第四章 清代邊疆的開發(435)
第五章 清朝對東北邊疆的經略(551)
第六章 清朝對蒙古地區的經略(650)
下冊
第七章 清朝對新疆的經略(725)
第八章 清朝對西藏的經略(846)
第九章 清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略(900)
第十章 清朝對海疆的經略(1009)
第十一章 清朝對台灣的經略(1123)
第十二章 清代國家治理的經驗教訓(1228)
主要參考文獻(1274)
附錄 清代國家統一史大事編年(1319)
後記(1343)
精彩書摘
《清代國家統一史(套裝全2冊)》:
(三)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一次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反侵略戰爭,其並不是偶然事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一直試圖瓦解與顛覆以中國為中心的傳統東亞秩序,可以說,甲午戰爭是日本準備已久的戰爭。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受挫之後,便深感海軍力量之不足,於是接連向英、法等國訂購新式戰艦,並先後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實施兩個造艦計劃,使其海軍力量大增。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挑起了中日戰爭。
東學黨自稱「東學道」,是一個以宗教為外衣的秘密結社組織,光緒二十年,由於朝鮮國內民眾普遍對政府不滿,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起義,只得向清朝求援。清朝在幾經考慮之後,決定派兵赴朝,共分為三批,分別為聶士成部、葉志超部、夏青雲部,清軍人數達2465人。而日本政府也早已注視著朝鮮局勢的發展,以待能夠借出兵朝鮮的時機製造挑起戰端的借口。在清朝派兵的同時,日本也趁機向朝鮮出兵,除陸軍近4000人外,海軍則有松島、吉野、千代田、八重山等八艦,兵力遠在中國軍隊之上。
清軍到達朝鮮之後,東學黨起義被迅速平息,朝鮮政府與起義軍簽訂了《全州和約》。於是,中日雙方就從朝鮮撤兵的問題展開頻繁的交涉。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附近海面對護航的北洋艦隊實行偷襲。當時面對日本戰艦的唯有中國兩艘軍艦——濟遠和廣乙,而且在軍艦的排水量、馬力、速力、火炮、乘員等方面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經過激戰後,中國軍艦戰敗。但是,清朝卻並未就此立即做出反應,仍寄希望于英、俄等國能向日本施壓,迫其停戰。直至七月初一日,清廷才正式下宣戰諭旨,同日,日本天皇也向清朝下了宣戰詔書。
宣戰之後,中日兩國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便是平壤之戰。從六月十九日開始,為增援駐紮在牙山的葉、聶兩部,清朝先後調遣南路海上援軍和北路陸上援軍進入朝鮮。北路援軍主要為盛軍、毅軍、奉軍以及奉天練軍盛字營和吉林練軍,共32營、13526人。①至七月初九日時,北路各軍的大部分兵力集結于平壤,南路諸軍除「高陞」號被擊沉外,其餘部隊到達牙山。八月十六日平壤之戰爆發。清日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鏖戰,但最終清軍戰敗,被迫撤回中國。平壤之戰的慘敗,對清朝的戰爭意志、東北防禦力量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八月十八日,即平壤淪陷的第三天,中日兩國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又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海戰。當日完成護衛運兵船任務的北洋艦隊,在返航途中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隨後展開了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激戰。參与此次海戰的中日雙方各有12艘軍艦,清軍上下奮勇炮擊,作戰頑強,致使多艘日艦受到重創,日本聯合艦隊受到了沉重打擊,但北洋艦隊也損失慘重,有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艘戰艦在海戰中或沉或焚,而且犧牲了600多名官兵,其中包括像鄧世昌、林永升這樣的將領。對於黃海海戰的失敗,此前的研究和文獻多歸因於北洋艦隊官兵的腐敗懦弱、戰術安排失誤,戰鬥素養的不足、軍紀敗壞等。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武器裝備上的客觀差距也是戰敗的主要原因,由於軍艦噸位、火炮數量、火炮射速、炮彈威力等方面的差距,北洋艦隊在戰鬥中面臨著攻擊力偏弱、防禦力不足、機動力較差的多重製約,這些性能上的差距又進一步導致北洋艦隊在戰術安排上受到嚴重限制。②
黃海海戰是整個甲午戰爭中的一次戰略性決戰,其結果甚至直接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敗。北洋艦隊的這次失利導致清朝失去了近海的制海權,使日軍得以在北洋沿海自由登陸,從背後攻陷旅順、威海衛等地。
八月二十二日,日本大本營決定第二軍與第一軍分左右兩翼入侵中國遼東半島,兩軍呈鉗形攻勢,互相配合,其作戰目標是佔領以奉天為中心的遼東半島全部。九月二十五日,日本第二軍開始乘運兵船在遼東半島東側的花園口登陸。而此時駐守旅順、大連灣地區的清軍共有30營,均駐紮在城鎮,未能及時嚴防沿海地區,日軍25000人得以成功登陸。而清軍在整個遼南的戰局也接連失利,特別是清朝「經營凡十有六年,糜鉅金數千萬,船塢、炮台、軍儲冠北洋」①的海軍基地旅順最終在十月二十四日便落入敵手,極大地影響了戰局,隨後日軍在此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共約有20000人遇害。
隨後,中日雙方便迎來了最終直接決定勝負的一場戰役——威海衛防禦戰。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北端,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遙相對峙,共扼渤海的門戶,故威海衛素有「渤海鎖鑰」之稱。當時,因清朝在軍事布防上存有重京畿、重遼瀋、輕山東的思想,威海衛及其附近的駐軍僅有約21000人,以此兵力防守長達300多里的海岸線,勢必會捉襟見肘。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一日,日本第二軍分兵兩路向西進犯,在經過白馬河之戰、南幫炮台爭奪戰、南幫炮台外圍戰鬥以及清軍棄守北幫炮台之後,正月初八日,日軍左右兩路縱隊會師威海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