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著名才女歷史學家:作者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師從錢穆、顧頡剛,被顧頡剛譽為「一代才女」! 追溯華夏民族之根: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祖先度過了怎樣的漫長歲月?我們為何自稱炎黃子孫?華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通過嚴謹的史實再現華夏民族的崛起之路。 探尋華夏文明之源: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學會生火做飯、種植作物、飼養家畜的?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創造文字、錢幣、日曆、陶器、音樂、禮俗的?解析前人智慧及探尋質樸而燦爛的華夏文明的由來,多維度呈現華夏文明發展,通過生動的故事再現了華夏文明的誕生之路。內容簡介
《何以華夏》結合天文、生物、地質考古、金石、甲骨、典籍文獻等多方面的史料,通過故事性的文字還原了自地球有生物起,我們的祖先經過古猿階段進入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再進入漁獵畜牧的氏族社會,最後發展到詩書禮樂的文明社會的曲折歷程,生動再現了華夏文明的誕生之路。 在長期的征伐、交往、遷徙和聯盟中,一個以共同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民族逐漸形成,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不斷豐富物質資料和改善生活的同時,他們創造了文字、錢幣、日曆、陶器、音樂、禮俗等質樸而燦爛的古代文明,逐漸走出野蠻、蒙昧的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作者簡介
陳穉常(1901-1969),名懋恆,字陳穉常。出身於福州螺洲陳氏家族。帝師陳寶琛乃其伯父。陳穉常自幼博聞強記,聰穎靈慧,曾熟讀《十三經》並能背誦其中的十一經。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受教於顧劼剛先生,顧贊其為「一代才女」。1933年,陳畢業后先後執教於東吳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1956年進上海歷史研究所,1960年調至上海財經學院,1962年退休。「文革」中屢遭衝擊,1969年因在勞動中摔傷不治去世。曾參加點校《明史》、編寫《辭海》,著有《中國上古史演義》《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異》及歷史通俗讀物多種。目錄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