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評
能源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政府工作人員、能源企業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人員及相關工作者。
目錄
目錄
第1章 能源安全觀的歷史演進1
1 1農業社會的樸素能源安全觀1
1 2工業革命觸發對煤炭資源可耗竭性問題的擔憂2
1 3國家能源安全觀雛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現3
1 4國家能源安全觀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正式形成4
1 5能源共同安全觀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步顯現4
1 6能源安全內涵進一步延伸到環境領域5
1 7新時期的能源安全觀是供需安全、環境健康和氣候安全的綜合體現6
1 8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國的重大戰略需求8
參考文獻8
第2章 全球能源發展格局新趨勢10
2 1能源”新美國”重塑全球能源資源版圖與供求格局10
2 2全球能源供應寬鬆,中長期國際油價中低位運行12
2 3全球能源轉型步伐加速,可再生能源已成為重要力量14
2 4技術創新融合發展推動能源行業發展模式和業態重塑15
2 5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增大國際能源合作不確定性17
2 6新冠疫情對全球能源經濟形成新衝擊18
2 7發達國家提升能源安全的做法與啟示21
參考文獻26
第3章 世界能源供需中長期趨勢27
3 1非可再生能源資源分佈不均27
3 2能源需求總量總體保持增長31
3 3能源供應清潔低碳化進程加快44
3 4天然氣市場活力漸旺50
3 5能源安全外延不斷拓展53
參考文獻58
第4章 我國能源發展狀況與需求預測60
4 1我國能源發展概況60
4 2我國能源發展新趨勢69
4 3我國”十四五”時期能源總體需求預測73
4 4我國”十四五”時期省級區域能源需求預測95
4 5我國中長期能源消費預測研究103
參考文獻118
第5章 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120
5 1油氣進口規模與通道120
5 2油氣儲備體系127
5 3管網基礎設施安全128
5 4能源技術安全130
5 5海外能源資產安全132
參考文獻132
第6章 我國能源國際合作進展評估133
6 1評估指標體系設計133
6 2評估方法和主要結果138
6 3研究小結與建議142
參考文獻142
第7章 極端情景下*低油氣進口需求測算及應對144
7 1情景設定144
7 2極端情景下油氣正常需求缺口測算145
7 3極端情景下石油儲備規模*優決策146
7 4極端情景下*低油氣需求測算151
參考文獻159
第8章 我國有可能新開闢的外部能源基地和通道160
8 1原油合作基地優選思路與方法160
8 2原油合作基地優選建模163
8 3原油合作基地評估結果164
8 4海外潛在油氣合作基地優劣勢分析169
參考文獻174
第9章 制約替代能源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175
9 1發展替代能源的重要意義175
9 2發展替代能源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179
9 3完善替代能源體制機制的建議189
參考文獻192
第10章 保障能源安全的若干重大舉措194
10 1繼續把節 約能源擺在首位,完善體制機制建設194
10 2強化電力系統安全運行保障,支持自主研發能源產業鏈關鍵技術195
10 3完善可再生能源體制機制,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195
10 4多措並舉保障油氣供應安全,完善應急響應機制197
10 5完善國內油氣儲備體系建設,增強儲備能力和靈活性198
10 6完善非化石能源統計工作,順應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發展需求199
精彩書摘
第1章 能源安全觀的歷史演進
能源是支撐人類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能源安全問題也因能源的重要性而產生。隨著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社會經濟技術水平和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能源安全觀在不斷演進。當前一般意義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國家層面的能源安全,即指一國能源的使用不受他國的威脅。隨著能源系統的轉型,能源安全還將更多納入能源基礎設施安全、電力系統穩定,甚至環境氣候因素。縱觀人類歷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能源安全觀。
1 1 農業社會的樸素能源安全觀
在農業社會,人口稀少,柴草資源總體豐裕且消費量不大,國家層面的能源安全問題並不十分突出。但在家庭或都城層面,能源供應保障問題受到高度重視,甚至有些朝代專門設立了燃料管理部門。儘管大部分柴草沒有商品化,但其經濟屬性已得到充分體現。《夢粱錄》中記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柴”作為家庭生計的必需品被列在第一位。”薪水”一詞出自《晉書》”薪水之事,皆自營給”,指的是家庭自給自足供應薪柴和水,與今天其所指的”工資報酬”無關。當時的農民需要投入大量勞動時間到打柴和汲水過程中,《陶淵明傳》提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指的就是採集柴水需要投入很多勞動時間,專門聘請僕人幫助。柴草和木炭的採集、製作和交易,是*早的能源行業形態。市場交易和價格激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都城和官府的能源供應。白居易在《賣炭翁》中,用一句”心憂炭賤願天寒”從側面反映了天氣變化對能源價格和供需關係的影響。
除了炊事取暖燃料主要用柴草以外,官府和民間還致力於開發利用其他能源動力用於農業生產,如水車、風車、畜力等。馬也是重要的軍事交通動力。耕牛作為一種動力,受到極高的重視甚至待遇。《禮記》曾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幾乎在歷朝歷代,宰殺健康的耕牛都將受到重罰,甚至死刑。
雖然我國從唐宋開始,在華北地區就出現了薪柴資源匱乏問題,並愈演愈烈,但整體並不威脅到國家的穩定和安全。將高耗能的陶瓷、冶煉等產業向南方轉移,利用新型燃爐提高燃料效率,提高運輸效率等方式部分緩和了當時的能源供需矛盾(趙九洲,2012)。
1 2 工業革命觸發對煤炭資源可耗竭性問題的擔憂
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了煤炭時代。煤炭消費量急劇增長,從1800年的0 14億噸增長到1900年的8 3億噸(表1-1)。煤炭需求量有沒有頂峰?何時達到頂峰?世界煤炭儲量是否會耗竭?這些問題在當時已經引起了一些學者和官員的重視。1865年,著名的邊際效用學派代表人物、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出版了《煤炭問題》,闡述了對煤炭資源可耗竭性的擔憂。儘管能源資源的可耗竭性問題在19世紀已經引起注意,但在當時的學界和政界還未對其引起廣泛關注(魏一鳴和廖華,2019)。國家能源安全觀念不太顯著,主要是因為工業化發達程度*高的歐洲地區,煤炭資源還比較豐裕,對其他地區的依賴性並不太強。例如,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國,英國煤炭產量一度占到全世界產量的80%。作為全球*大的煤炭消費國,當時英國在煤炭開發利用方面基本採用自產自銷模式。雖然煤炭資源一度成為世界*主要的能源來源,但大多是自給自足的貿易形式,不存在大規模跨國流動,煤炭的供應安全問題並不凸顯。
表1-1 19世紀煤炭消費量(單位:萬噸)
1 3 國家能源安全觀雛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現
19世紀,精細的石油開採技術和汽油發動機的發明將全球能源發展帶入了石油時代。這一時期石油也逐漸成為能源安全的核心。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石油的使用大幅提高了軍艦的動力和作戰能力,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西方各國競相加大對石油的利用。但與煤炭的情況不同,石油產地往往分佈在相對偏遠的地區和國家,使工業化國家普遍面臨石油資源貧乏的問題。為了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穩定,國家能源安全的觀念及概念開始出現。
能源安全*初是指保障國家軍事所需的能源供應,主要是石油的供應,集中體現在可獲得性方面。那時更多採用掠奪的方式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掠奪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資源本身的掠奪,二是對銷售價格的控制。在資源方面,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石油資源匱乏、對外依賴嚴重,其率先通過戰爭開展對羅馬尼亞、阿塞拜疆石油資源的軍事掠奪。德國的魯登道夫將軍曾直言,”如果沒有羅馬尼亞的石油,我們根本無法生存,更談不上進行戰爭”(崔守軍,2013)。可以看出,當時德國對他國石油的依賴程度很高,能源安全問題非常突出。如果說石油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負,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石油而戰(崔守軍,201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石油上的劣勢是希特勒的致命弱點。為此,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入侵高加索地區爭奪巴庫油田,同時德國聯合意大利入侵北非,控制北非的石油,還合圍伊朗和伊拉克,為德國戰爭機器提供石油。價格方面,為了保障對他國石油資源價格的主導權,以埃克森石油公司、殼牌公司、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海灣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龍公司為代表的,來自西方國家的石油”七姐妹”進軍中東,在各主要產油國互相”聯姻”,結成了廣泛的、多層次的關係網,形成了共存共榮的利益共同體,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石油市場的卡特爾,為保障西方各國的石油需求與安全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能源安全以西方國家意志為先導,西方國家通過戰爭或霸權外交征服資源國以後,其石油公司入主資源國,並扮演執行國家意志、對外戰略的角色,以極低的租用費強勢壟斷資源國石油全產業鏈。其間,跨國公司單方面決定的石油價格,是一種對資源國的殖民價格,其目的是*後將廉價的石油運往本國及消費地區。這一時期能源安全觀雛形開始顯現,主要體現在免費獲取或以低廉價格獲取石油資源。
1 4 國家能源安全觀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正式形成
現代能源安全觀形成的標誌性事件當數1973年10月爆發的石油危機。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已經取代煤炭成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主體能源。1973年3月,Science雜誌主編Philip H Abelson發表了”Energy and national security”的社論,警示能源安全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倡導節 能及以立法保障能源安全(Abelson,1973),這也成為預警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苗頭。1973年秋季爆發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拿起石油武器支援埃及、敘利亞等國。對西方國家實施的短期石油禁運、大幅提價、實施國有化等,導致油價飛漲。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對石油過度依賴,依靠進口中東石油的國家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曹明和魏曉平,2004)。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為了防止和減輕可能再次發生的類似衝擊,西方發達國家紛紛重新制定能源戰略,積極開展維護能源安全的多邊合作,採取了一系列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的戰略措施(吳剛等,2004)。197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成立,首次明確了以供應和價格為中心的能源安全的概念是指可獲得的(available)、買得起的(affordable)、持續的(uninterrupted)能源供應。更具體說,這裡的能源安全指能源供應短缺量不應超過上一年能源進口的7%,而且沒有出現持續的難以承受的高油價(Maull,1984)。因此,穩定的能源供應和合理的能源價格是這一時期能源安全的核心問題(周新軍,2017),主流觀念是從供應安全的角度去定義能源安全。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再次重創了發達國家,進一步加深了各國對能源安全重要性的認識。
總的來說,石油危機時期的能源安全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能源安全核心是石油安全。第二,能源安全的主體對象是石油進口國。第三,石油安全的風險主要體現在石油供應的中斷,其根本原因在於石油進口依賴度高且進口來源單一。第四,強調通過聯合行動的方式對油價衝擊進行防範和管理。第五,能源安全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具有優先性(羅振興,2011)。
1 5 能源共同安全觀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步顯現
這一時期,國際石油市場供大於求,油價出現腰斬,從80~100美元/桶暴跌至30~40美元/桶(BP,2020),並持續低迷數十年,資源國石油出口收入劇減,經濟發展受阻,進而導致政治動盪、社會騷亂。油價持續走低也會減少勘探開發投資意願,導致生產國能源供給能力持續下降,這反過來又會嚴重影響國際能源供應,並*終推高能源價格,威脅進口國能源安全(羅振興,2011)。基於此,這一時期主流的能源安全理論是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