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勞動關係調整問題研究 張楊 978751642794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企業管理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51642794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集體勞動關係調整問題研究
ISBN:9787516427941
出版社:企業管理
著編譯者:張楊
頁數:1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076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共同富裕之路,離不開高質量充分就業,離不開和諧的勞動關係。建設新時代的和諧勞動關係,進一步健全勞動法律法規是關鍵。為此,適應新形勢,及時評估勞動法律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基本勞動標準法立法研究,解決集體勞動關係主體正當性、集體協商程序合法性與集體爭議處理規範性的問題,使集體協商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在用工日趨靈活化趨勢下,在工時、工資、勞動安全保護等勞動條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並促進和諧社會關係,是一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基礎工作。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博採眾長、堅持開放視野,同時立足我國實際情況,是本書秉持的基本態度。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必須立足於中國實際,要全面、辯證地看待我國集體勞動關係,客觀看待相應協調機制及機制背後所形成的勞動者權利構架。基於這樣的立場,本書介紹了世界各國集體勞動關係相關概念,對於我國的和諧勞動關係實踐進行了綜述,闡釋了我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思考邏輯,並在回顧我國在集體勞動關係調整實踐的基礎上展望今後我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工作,力爭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機制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作者簡介
張楊
副教授,博士,現任桂林旅遊學院商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法、旅遊法。先後主持省部級、市廳級科研項目4 項,參与2 項;主持省部級教改項目1 項,參与市廳級教改項目3 項。在《內蒙古社會科學》《湖北社會科學》等各類期刊發表論文30 多篇,其中,2 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目錄
第一章 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構架
第一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辨析
一、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界定
二、集體勞權的內在邏輯關係
第二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主體分析
一、團結權的主體分析
二、特殊勞動者的團結權主體資格
三、集體談判權的主體分析
四、集體爭議權的主體分析
第二章 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勞動者權利演變的歷史及功能
第一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歷史分析
一、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生成歷程
二、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生成的歷史成因:圍繞兩條主線的分析
第二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功能分析——以其對勞資關係的治理作用為重點
一、勞資關係治理中政府和市場調節的有限性
二、集體勞權在勞資關係治理中的功能展開
第三章 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勞動者權利的屬性與邊界
第一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基本屬性分析
一、自由權是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基本屬性
二、集體勞權具有社會權屬性觀點的辨析
第二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運行邊界
一、消極團結權與積極團結權:一種權利衝突形式的證偽
二、集體勞權與僱主財產權:勞資自治與力量均等原則的展開
三、集體勞權與公眾權利:自治與管制之間
第四章 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保障機制
第一節 西方國家集體勞權的保障——一個基本的框架
一、集體勞權國家尊重義務的基本構成
二、集體勞權國家保護義務的基本構成
第二節 集體勞權國家保護義務的域外實踐——以僱主不當勞動行為為主要分析對象
一、西方國家僱主不當勞動行為的類型分析
二、不當勞動行為的主觀構成要件
三、不當勞動行為的救濟——兩種模式的簡要評介
第五章 我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構架
第一節 勞動關係市場化與集體勞權的完善
一、我國勞動關係市場化與勞動法治發展簡述
二、我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構架
第二節 我國的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制度
一、我國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制度簡介
二、現有制度的一些主要不足
三、完善我國不當勞動行為救濟的幾點建議
后 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勞動關係包含個別勞動關係和集體勞動關係。因此,勞動關係的協調一般也分為兩個層面,即個別勞動關係的調整和集體勞動關係的調整。然而,無論何種調整方式,勞動關係的調整都是建立在法律所確立的規則框架之中,主要依託用人單位義務的明確和勞動者權利的確立。從勞動者權利角度來看,個別勞動關係的調整主要依賴《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所確立的勞動者休息權、勞動報酬獲取權等。集體勞動關係的調整則主要依賴相關法律法規所確立的集體勞權,所謂集體勞權一般是指團結權、集體談判權和集體爭議權。
西方國家較早步入工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在這一過程當中,由於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特性,勞資矛盾一直是西方社會的突出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主要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鬥爭使得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逐步建立和完善勞資關係的協調機制,賦予勞動者相應的勞動權利,適度緩和階級矛盾,以保證資本主義的延續發展。在集體勞動關係調整的層面,集體勞權在勞資關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從法律及整體層面確立了市場化勞動關係下勞動者的相關權利。2008年《勞動合同法》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對於勞動者的權利保護,標志著我國勞動關係上升到一個新的法治高度。然而,《勞動合同法》側重的是個別勞動關係調整,相較於個別勞動關係法治的完備程度,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集體勞動關係調整受關注的程度需要提高,這從社會發展的視角來看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實施市場化改革后,當務之急是建立起與市場化相適應的勞動法治體系,這其中個別勞動關係調整的相關制度建設自應擺在首位;另一方面,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集體勞動關係的發展往往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出現的,在個別勞動關係調整難以完全滿足勞動關係調整需要時才顯示出其急迫性和重要性。
2010年,以廣東省佛山市本田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為典型的多起集體勞動爭議事件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勞動關係的協調與治理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集體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此後的一段時間里,我國通過《工會法》的修訂等立法行為,由行政部門牽頭,大力推進集體協商等工作方式,集體勞動關係調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特色的集體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逐步完善。在這一過程當中,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內涵和邊界進一步明確,權利行使和運行機制也得到逐步完善。
應該看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關係的性質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關係的性質有著本質的不同,儘管基於市場化環境,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勞動者的權利構架有較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追求目標、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2019年3月4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博採眾長、堅持開放視野,同時立足我國實際情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當代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基本態度。
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的歷史實踐與我們一樣的地方在於,兩者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環境之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有必要認真了解分析其制度與實踐,對其合理之處亦可加以借鑒。同時,我們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要看到中西方的社會性質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解決中國問題必須立足於中國實際,要全面、辯證地看待我國集體勞動關係領域的實際問題,客觀評價對此建立的相應協調機制,以及機制背後所形成的勞動者權利構架。基於這樣的立場,本書在介紹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之後,對於我國的做法進行了評述,重點指出中西方之間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不同邏輯,以及我國在集體勞動關係調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本書旨在客觀評價西方集體勞動關係調整的權利構架及其運行機制,揭示我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邏輯,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集體勞動關係的調整機制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基於以上考量,本書的結構安排如下幾方面。
第一章主要介紹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所依賴的結社權、集體談判權、集體爭議權三種權利的主體、內涵及特徵,對三者的邏輯關係進行了學理上的剖析。對企業管理人員和國家公職人員兩類情況較為特殊的權利主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前者既是勞動關係下的勞動者,同時又往往扮演僱主代理人的角色;後者的特殊性在於其「僱主」是國家。兩者都存在權利被限制的問題。
第二章主要介紹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勞動者權利演變的歷史及功能。從權利的產生和發展來看,權利的產生經歷了絕對禁止、初步承認和全面認可三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勞、資、政三方相互博弈,形成了兩條相對清晰的主線,一條是資本和勞動從最初的以對抗為主逐步走向合作;另一條是國家與社會從控制走向共治。承認勞動者權利固然是歷史複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從權利本身來看,以法定權利為基礎建立的勞資集體自治機制,在勞資關係調整中的獨特作用是其得以產生和延續的重要原因。這種作用突出表現為其作為社會組織參与社會治理的一種形式,有效彌補了市場和政府在調整勞動關係中的不足。
第三章主要介紹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勞動者權利的基本屬性。在西方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不可調和,自由權是集體勞權的根本屬性,具有防禦權的典型特徵。儘管從其權利功能來看,集體勞權的存在對於提升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經濟條件作用顯著。但是,權利的功能並不是決定權利屬性的根本性因素。從集體勞權的運行來看,集體勞權與僱主財產權、經營權以及社會公眾的權利都可能產生衝突。因此,權利的平衡是必要的。從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出發,集體勞權與僱主財產權、經營權邊界的調適應當遵循勞資自治與力量均等的基本原則,勞資的相互依賴關係決定了任何一方過強或過弱都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西方國家集體勞權與社會公眾權利的調適一方面依託于政府直接的有限度的管控,另一方面依託於法院遵循比例原則要求對權利衝突予以適當平衡。
第四章主要介紹西方國家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的勞動者權利保障。集體勞權的自由權屬性決定了其具有防禦國家侵犯的要求,只是在現代社會,侵犯集體勞權的往往並不是國家,而是作為勞動者相對方的僱主。僱主不當勞動行為制度就是基於權利保護所建立的,但其在各國的實踐並不相同。本章詳細闡述了西方主要國家僱主不當勞動行為的主要類型與主觀要件,並對現有的兩種主要模式,即依託雇傭法院的司法救濟模式與依託勞動關係委員會的「准司法」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
第五章主要介紹中國集體勞動關係調整中勞動者權利構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切實保障勞動者的組織權,以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形式推動了集體協商的實施,體現了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並且,在中國的社會情境下,勞資矛盾的性質也不同於西方國家,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內部矛盾。因此,用西方式的思維看待中國的集體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和用西方式的權利構架標準來評判中國勞動者的集體勞權及其行使都是片面的。該章還對我國的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恩格斯在《資本論》中這樣寫道:「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和勞動仍然是兩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資本和勞動的關係也是我們需要妥善處理的一組重要關係,而西方國家的實踐和歷史經驗是一面鏡子。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切忌盲目照搬照抄,乃至簡單地拿西方的標準來評判我們的制度和實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中國實際,在學習了解中自我完善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本書嘗試對上述命題進行分析。由於作者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