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你穿什麼決定你是誰 (美)保羅.福塞爾 978752175560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信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75
商品編號: 978752175560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制服-你穿什麼決定你是誰
ISBN:9787521755602
出版社:中信
著編譯者:(美)保羅.福塞爾
頁數:286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071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 適合習慣關注並反思社會性議題的大眾社科讀者 ♦ 對”服飾歷史”“生活品味”“時尚元素”感興
曾在中國引發轟動的社會學暢銷書《格調》作者、著名文化批評家保羅 福塞爾又一代表作!
保羅 福塞爾的《格調》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暢銷書,90年代末引入我國後暢銷了很多年,還引發了國內的”品味之爭”。至今,許多人談及等級、生活品味的話題,都繞不過這本書。
我們每天面對/身穿的制服上,一顆小小紐扣都曾影響世界!制服既是某種社會地位的象徵,也是人的社會身份認可和自我身份認知的工具——歷史上,制服給參加”二戰”的士兵帶來了哪些決定性的心理影響?不同國家、不同職業的制服款式給數百年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變化?當下我們每天穿著的休閒服飾,會不會也是另一種制服
《紐約時報》認證的”毒舌評論家”,聰明人一定會get到的高級幽默:為什麼真正性感的男人必須穿著全套衣服,而且得是制服?為什麼軍事制服是人們常服中最愛模仿的服裝款式?穿著深褐色緊身制服、身材壯碩的快遞員對辦公室白領的吸引力有多大?《紐約時報》稱作者保羅 福塞爾是:”觀點尖銳的文學學者、文化評論家,是影響力巨大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具備寫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還敢於觸犯一些勢利的話題,比如等級、服飾、美國文化的愚蠢化等。”
從這裡瞭解各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奇趣制服文化:書中描述了各種制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無論軍人、護士、快遞員或普通公司職員的制服,還是黃銅紐扣、藍色牛仔褲、徽章 、羽飾,無一不體現著人們所代表的階層、性別和對歸屬感的渴望。
制服也是一個窺視人們內心世界的萬花筒:我們選擇服裝總是充滿矛盾,又想融入人群,又想突出個性,擔心不被人看見當你穿上制服,別人眼中的”你”還是你眼中的自己嗎?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個人又似乎必須否認這一點——
人們內心深處,總會存在衝突:一是追求獨一無二身份的強烈衝動;二是與之相反的一種衝動,即加入大眾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譏諷乃至羞辱。
制服告訴我們要服從誰,害怕誰,除掉誰;制服也告訴我們要與誰說話,對誰視而不見;制服讓我們知道應該向誰問路,找誰結帳,甚至應請誰來做客。
身著制服究竟意味著什麼?不同的制服在傳遞什麼樣的信息?
在這本書中,保羅 福塞爾以詼諧語調與敏銳洞察力,描述了各種制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無論軍人、護士、快遞員或普通公司職員的制服,還是黃銅紐扣、藍色牛仔褲、徽章 、羽飾,無一不體現著人們所代表的階層、性別和對歸屬感的渴望。
“當有了強制的規定式樣且隱含群體價值時,服飾就會散發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作者簡介
保羅 福塞爾(Paul Fussell),美國知名作家、文化批評家、歷史學家。
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後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以對英國文學和文化的研究而聞名。作品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國家書評獎,並被美國蘭登書屋”現代叢書”編委會收入”20世紀100本最佳非虛構類圖書”。
福塞爾是英美文化批評方面的專家,擅長對人的日常生活進行觀察研究,視角敏銳,言辭辛辣尖銳,又不失幽默和善意。代表作有《格調》《惡俗》等。

目錄

關於制服
男士彩色緊身衣?
寬闊的肩膀與合體的剪裁
俄國的制服文化
德國人的著裝方式
意大利男人更愛慕虛榮嗎?
海軍上將朱姆沃爾特的嚴重錯誤
黃銅紐扣
將軍軍服
藍色牛仔褲
“狗屎黃”的興衰
信徒的制服
郵遞員
運輸員
警服及其效仿者
品位反常為何不是罪?
軍樂隊的年輕人
門衛和侍者
三K黨可悲的不合時宜
運動服
侮辱性的制服
“怪胎”
歐內斯特 海明威,半個”怪胎”
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整齊劃一
日本的制服文化
學術禮服
豔麗的制服
穿白衣的大廚們
護士的反抗
兒童水手服
童子軍的制服
女性婚紗
寬邊帽
民用服裝
紀念物
制服視點
致謝

精彩書摘
關於制服
“社會,我越思考就越對它感到驚訝,是建立在紡織品基礎之上的。”托馬斯 卡萊爾1836年如是說。如今,人們所穿戴的某些服飾,令人驚訝的程度絲毫不亞於那個年代。但有了強制的規定式樣(比如制服),且隱含群體價值時,這些服飾就會散發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這一生,我都對制服情有獨鍾。我可以愉快地斷言:我注意到,在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所有的男孩都是用藍色的小毯子包裹著的,而女孩則無一例外都用粉紅色的小毯子包裹著。在這裡,我不想把這個話題追溯得那麼遠。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穿水手服,那是 20世紀 20年代末的事,成套的水手服除了褲子是短褲,哨子、掛繩以及以鷹徽和 V形標誌為特色的紅袖章 一應俱全。
再長大一些,我慈愛的母親開始行動起來,把我裝扮成一個理想的童子軍成員。結果,在集訓時,我由於著裝過度而在隊伍中顯得格格不入,因為老練的童子軍成員每次僅象徵性地穿部分制服,而我穿的是整套,還是全新的,包括短褲、長襪、護林熊帽、童子軍專用的襯衫以及領巾,鞋子當然也是童子軍專用鞋。其他成員穿的是藍色牛仔褲或燈芯絨褲,有的也戴著領巾,卻用橡皮筋系著。(我的領巾是用童子軍專用的價格不菲的領巾圈固定的。)穿全套制服是一個糟糕的錯誤,讓我丟盡了臉面,我很快退出了童子軍。頗為諷刺的是,我加入童子軍並不是因為它的各種活動,我真正感興趣的只是它的制服。同樣難忘的還有去教堂做禮拜時穿的一成不變的禮服,包括深色套裝、白色襯衫、黑色鞋子,以及樸素的深色領帶。
上高中的時候,我抵不住誘惑,加入了初級預備役軍官訓練團(Junior ROTC)。我之所以加入,是因為訓練時要穿全套制服,就算流汗再多,事後也可以不洗澡。(我當時身材瘦小,不願被人看到。)初級預備役軍官訓練團的制服包括橄欖色褲子、羊毛襯衫和黑色領帶,而最光鮮亮麗的當數上衣—那是貨真價實的美國陸軍夾克,只不過翻領顏色為亮藍色,以區別于真正的成年士兵穿的夾克。衣服上有很多黃銅飾品,看起來頗有軍人風采,紐扣也很多,翻領上的飾物為圓形火炬樣式,隱含”博學”之意。確保這些黃銅飾品、紐扣以及腰帶扣明光爍亮,是我們的主要軍事職責。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任何課外作業。
再後來上了大學,我更進一步,加入了高級預備役軍官訓練團( Senior ROTC),屬步兵團。這意味著政府出錢,給我們配發了 20世紀 40年代的真軍服:粉紅色褲子和綠褐色夾克。但這套軍服仍有別于真正意義上的軍服,因為帽徽上有著令人羞愧的” ROTC”字母,而翻領上則是黃銅制的 “US”。
美國陸軍退役上將科林 L 鮑威爾曾講過他最初被制服吸引的故事。那時他還是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他說:”在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的第一學期,我就被校園裡那些穿制服的年輕人吸引了。”很快,鮑威爾就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像他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不是西點軍校,但在 20世紀 50年代,這裡擁有全美人數最多的預備役軍官訓練團學員,在朝鮮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學員更是多達 1500名。”鮑威爾說。
“終於有一天,我在訓練大廳排隊領到了橄欖色的褲子和夾克、褐色襯衫、褐色領帶、褐色鞋子、銅扣腰帶以及一頂船形帽。回到家後,我立刻穿上全套制服,然後站在鏡子前面。我喜歡鏡子裡的自己。”鮑威爾接著說。
我的情況跟鮑威爾將軍頗為相似。但在 1943年那個異常炎熱的夏季,殘酷的現實打破了我的幻想。我必須換下那套華而不實的”偽軍服”,穿上真正的軍服,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羅伯茨訓練基地接受基本訓練。要想通過考核,就得穿著卡其裝、汗流浹背地進行訓練;當然,在不訓練的時候,也可以喝啤酒、吃牛排。後來,我到了佐治亞州本寧堡的步兵學校,常服換成了淺綠色的棉質工裝和有襯墊的頭盔。在接受任命到步兵師正式報到之前,這一直都是我的常服。
乘船抵達法國,我們依舊穿著軍服,但在戰鬥中,我們會把所有閃亮的徽章 摘下來,並暗自高興地想像,作為戰場上一眼就能被辨認出來的軍官,我們是德國狙擊手的重要目標。
我說這麼多的目的就在於表明,在 1947年退役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一個穿制服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個由制服創造的人類統一性的氛圍中。在我擔任大學教授的很多年裡,這種傳統依然延續著。日常著裝幾乎可以說是強制性的:灰色法蘭絨褲子和斜紋軟呢夾克,而且通常情況下,夾克肘部都配有皮質補丁。這立馬就會讓人想到兩種可敬的狀態:清貧和博學。在《欲望教授》(The Professor of Desire)中,作者菲利普 羅斯筆下的第二自我、書中主人公大衛 凱普什對學生們說:”無論你們選擇什麼樣的著裝,把自己裝扮成汽車修理工也好,裝扮成乞丐、茶室裡的吉卜賽人或偷牛賊也罷,我依然喜歡穿著夾克、打著領帶來給你們上課。”羅斯所做的這種區別,實際上就是制服和一般服裝的區別。
制服與一般服裝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區分,但其中仍有一些原則可循。制服是需要被認真對待的,而且它們都帶有某種暗示:清廉正直和高尚的品德(牧師、修女、身著法袍的法官);專業知識和技能(海軍軍官、高級廚師、飛行員);可信賴(童子軍、郵差、快遞員);勇氣(美國海軍陸戰隊、警察、消防員);服從(高中或大學的軍樂隊、三 K黨);超乎尋常的乾淨和衛生(街頭的冰激淩攤主、手術室的醫務人員、美容院的雇員、公眾可見的食品加工工人,以及醫院裡所有穿白大褂的人—白大褂上的任何血漬都是不可容忍的,你會為此感到羞愧,甚至會被解雇)。此外,同一般服裝相比,制服還有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它們上面可見的每一個要素,都帶有明確的假定意義。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 倫奎斯特就曾因著裝不當而遭到奚落:在主持審判克林頓總統的通姦案時,他幾經挑選,最終穿了一件非常特別的法袍出庭,袖子上多了一些前所未見(”未經許可”)的條紋。
另一方面,與制服不同,一般服裝會給人一種輕率隨便、臨時起意、矯揉造作和花裡胡哨的感覺。在海明威所著的《渡河入林》中,這是坎特韋爾上校被來自意大利上流社會的一對夫婦激怒的原因之一,他們對他的制服似乎嗤之以鼻。”這對夫婦以一種很不禮貌的方式盯著他看。他漫不經心地敬了一個禮,然後用意大利語對他們說,‘對不起,我穿的是軍裝。但這是制服,不是一般服裝’。”這名上校的話裡隱含的意思是,制服之所以被稱為制服,是因為很多人必須要穿,而通過制服,他們彼此之間或多或少地建立起了一種神秘的聯繫。
然而,當我們說到”牛仔”時,制服和一般服裝之間的區別就顯得複雜起來。大多數的牛仔都是”萬寶路牛仔”的模仿者。他們的穿著當然是”一致的”:獨特的靴子、一律的牛仔服以及頸巾。但正如萊斯利 菲德勒( Leslie Fiedler)在他那篇實用的文章 —《蒙塔娜或讓—雅克 盧梭的終結》(Montana, or the End of Jean-Jacques Rousseau)中所記述的一個觀察結論:促使他們保持一致的,與其說是共同的工作經歷,倒不如說是每個星期六下午他們蜂擁著去觀看的那些粗製濫造的西部牛仔影片。我們甚至可以由此推斷,如果足夠多的人穿同樣的服裝(比如美國參議員穿的深色套裝和白色襯衫),那麼久而久之,他們的服裝就有可能演變成制服,並傳遞出關於穿著者的某種有價值的個人品質信息。而說到制服,即便是那些最普通的、看起來明顯貶低身份的制服,穿著者也可能會自我感覺良好。
在最初研究這個問題時,我以為從事低收入工作的人會厭惡他們的制服,因為這些制服以一種明顯的方式,表明了他們所處的從屬地位。但我隨後的發現是什麼呢?幾乎所有人都對自己所穿的制服充滿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甚至不亞於結業典禮上的海軍陸戰隊員的感受。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只要穿上制服,就表明他是有工作的,而且這份工作不大可能只是臨時的。若是跟一家成功的企業有關聯,那麼他更會獲得一定程度的尊重。制服將一個人與成功聯結在一起。
但那些與軍服或各種僕人制服相去甚遠的服裝,怎麼樣呢?那些偽裝得更巧妙的制服,又怎麼樣呢?比如深藍色佈雷澤西裝搭配灰色法蘭絨褲或卡其褲的商務裝,網球運動服和海灘裝就更不用提了。再者,商務辦公室裡最近流行起來的”休閒裝”,又怎麼樣呢?這些休閒裝似乎帶有一種迷惑性的暗示,即不再受規則的約束,而被壓抑的個性也由此得以釋放。然而,在大約一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它們也已經有了同樣刻板的制服規範—時髦的 polo衫大放異彩,成為內襯標配。
由此,我們就遇到了一個悖論,並陷入尷尬境地。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後面做進一步解釋。這種普遍存在的兩難困境可以簡單表述為:每個人都必須穿制服,但每個人又必須否認這一點,以免自己寶貴的個性和獨特的身份受到損害。如果你拒絕和他人穿得一樣,那麼你就會遭到嘲諷,而且沒有人願意穿得像個傻瓜或怪人一樣出現在公共場所。企業高管不太可能在中午的時候穿著色彩豔麗的緊身衣在公園大道蹦蹦跳跳。就普羅大眾而言,他們也不太可能放棄內心深處的自尊,他們希望自己能被認出來,並會想像自己因穿著獨特而獲得殊榮。除非一個人選擇用軍服或宗教服飾來隱藏自己身體的獨特性,否則人們內心深處,總會存在衝突:一是追求獨一無二身份的強烈衝動;二是與之相反的一種衝動,即加入大眾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譏諷乃至羞辱。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