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周幸來,浙江省江山市人。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專家顧問委員會顧問,浙江省江山市中醫學會理事,浙江省江山市幸來特色醫學研究所所長、理事長。曾獲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科技成果獎1項,政府科研經費資助項目2項。2005年11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基層優秀中醫”。潛心研究醫道50多年,勤求古訓,尋求創新,自成體系,臨證擅長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及特色診療技術治療疑難頑症雜症,經驗頗豐。先後編著出版了《中西醫臨床注射療法》《常見疑難病中醫特色療法》《本草臨證體悟》《中國民間診病奇術》《全息望診圖譜》《舌診辨證圖譜》《電針療法大全》等70多部學術專著,發表醫學論文30多篇。
潘善余,主任中醫師,江西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畢業於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餘年。曾任浙江省江山市中醫院院長、書記。歷任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學會常務理事等。2017年被評為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工作室指導老師。曾獲省級科技成果進步獎2項,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
目錄
上篇 耳診基礎知識
第1章 耳診發展簡史和原理
一、耳診發展簡史
二、耳診的原理
第2章 耳廓的形態、結構及生理解剖
一、耳廓的形態
二、耳廓的結構
第3章 耳廓和耳穴的作用與特性
一、耳穴的定義及分佈規律
二、耳穴的命名及含義
三、耳廓和耳穴在診治疾病中的作用
四、耳廓和耳穴在診治疾病中的特性
第4章 耳廓的分區、耳穴的定位和功能作用及適用病
症
一、耳廓的分區
二、標準耳穴的名稱、部位和功能作用及適用病症
三、非標準化耳穴參考圖
第5章 望耳診病法及其他常用耳診法
一、望耳診病法
二、其他常用耳診法
下篇 耳診辨病
第6章 傳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附:肝炎愈後綜合征)
二、肺結核
三、百日咳
四、流行性腮腺炎
五、流行性感冒
六、細菌性痢疾
第7章 呼吸系統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氣管炎及支氣管炎
三、慢性支氣管炎
四、支氣管哮喘
五、支氣管擴張
六、肺氣腫
七、肺炎
第8章 消化系統疾病
一、呃逆(膈肌痙攣)
二、噁心和嘔吐
三、反胃
四、腹瀉
五、便秘
六、食管炎
七、急性胃炎
八、慢性胃炎
九、消化性潰瘍
十、十二指腸炎
十一、上消化道出血
……
參考文獻
彩圖
前言/序言
耳診是指通過觀察耳廓的位置、厚薄、大小、形態、色澤、血管、耳道分泌物、耳道贅生物及其他”陽性反應物”(如丘疹、皺褶、脫屑等)的變化,來輔助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疾病的一種簡易而有效的方法。它是我國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書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確切記載。《黃帝內經》認為,耳與經絡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十二正經均直接或間接上達於耳,故將其高度概括為”耳者,宗脈之所聚也”。1973年,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批醫籍帛書中,發現《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兩書,它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經脈學和灸療學專著。在《陰陽十一脈灸經》一書中,就明確記載有上肢、眼、咽喉與”耳脈”相聯繫,這無疑是先哲們長期以來對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觀察的理論概括。由此可知,早在2500年以前,我國醫學先賢就已有耳穴診療、養生等方面的論述。這一基本理論經歷代醫學家的不斷補充及發展,使耳廓望診學——耳穴診治學這一具有東方醫學特色的耳醫學,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60多年來,我國廣大醫務工作者在繼承發揚祖國傳統醫學和吸收國外耳診學的經驗基礎上,將耳診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相結合,從經絡、神經、體液、淋巴、免疫、生物信息等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與研究,在耳診學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使耳診符合率達到85%以上。
鑒於此,為了更好地推廣和普及耳診技術,我們經過40多年的努力,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並結合長期的臨床實踐,編寫了《輕鬆學耳診》一書。古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飯所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我們相信,本書的出版和發行將對推廣和普及耳診技術起到積極的作用。然”百步之內,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於我們才疏學淺,加之時間倉促,書中謬誤之處,祈望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予以斧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